秦长城明长城的区别 明长城榆中段
明长城榆中段分布于县境北部和西北部黄河东南岸峡谷地带,大体呈东南- 西北走向,长 36.6 千米。本段长城自靖远县峡口门进入本县,经大浪沟、青城镇南黄河大峡,沿黄河东岸,至鹿谷子进入皋兰县境内,又自皋兰县阳洼坪进入本县,经罗泉湾、碱水沟、大河坪等地,至桑园子进入兰州市城关区境内。
本段长城烽火台主要分为两路:第一路分布于县境北部和西部,大体呈东北 - 西南走向,东北端自靖远县境内沿黄河至乌金峡,西南端沿黄河自皋兰县什川镇纵贯而出,继而又入榆中县来紫堡等乡镇境内,与明长城走向一致;第二路分布于县境西南部,大体呈东南 - 西北走向,自甘草店一带向西北延伸,经接驾嘴、三角城、白虎山等地,至金崖一带,与来紫堡境内长城烽燧线相望。
另在哈岘乡西北部和新营镇周围亦有烽火台分布。在榆中县境内,明长城主要经过青城、来紫堡、和平等 3 个乡镇。
本段长城由墙体、关堡和单体建筑(烽火台)组成。墙体长 36.6 千米, 依托高山险隘和黄河天险修筑,辅以关堡和烽火台,形成防御屏障。人工构筑墙体2 段,构筑方式为黄土或砾石夯筑,夯层厚0.16 ~ 0.
2 米。墙体底宽1.2 ~ 10米,顶宽 1 ~ 6 米,高 0.2 ~ 8 米。堡 1 座,即大浪沟堡,黄绵土夯筑,夯层厚 0.13 ~ 0.18 米。堡墙周围散存零星黑釉及酱釉碗口沿、底足瓷片。发现烽火台 32 座,平面主要呈矩形,部分呈圆形,剖面主要呈梯形,部分呈不规则形,个别呈矩形。
单体建筑构筑方式为黄土夯筑,少数夹毛石夯筑,另有1 座外部为毛石垒筑,夯层厚 0.1 ~0.24 米。超过半数的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和壕沟,以围墙居多。
本段长城属明代固原镇(后为临洮镇)兰州路参将防区。
乌金峡山险
乌金峡山险长 19100 米。该段山险沿黄河东岸绵延不断的山脊向西南延伸,海拔在 1700 米~ 1800 千米之间。黄河峡谷内群峰连绵、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险要,素有“大浪天险”之称。乌金峡两侧悬崖陡壁,坡度在 50°~ 70°左右,山势高耸险峻、山体岩石裸露,山石突兀。
黄河穿行在狭窄的峡谷内,奔流湍急, 两岸悬崖峭壁,难以攀越。经大浪沟墩,出乌金峡谷,入至榆中县青城镇境内。沿线有烽火台 7 座。
鹿谷子烽火台
鹿谷子烽火台位于青城镇苇茨湾村南。平面呈矩形,剖面略呈梯形,略呈覆斗状。顶边长3 米,底边长11 米,高6 米。黄土夯筑,夯层厚 0.16 ~ 0.22 米。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南、北两侧围墙下有壕沟。烽火台周围散存零星黑釉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