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诗存 书法家高二适诗文也出色
一个一辈子埋首学问的人,在他的身后,他的学问终于陆续成书,与大众见面。这个人,就是著名书法家高二适。从2009年开始,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5种11册的高二适图书陆续面世。高二适的女儿高可可、女婿尹树人昨日约见记者,坦言近两年来不断有拍卖公司来找,希望把高二适的书法推向艺术市场,但他们认为,把父亲的遗著整理出版,与大众分享父亲的思想和学问,比什么都有意义。
高二适手批书法碑帖走热市场
高二适手批的历代书法经典碑帖可能有上百本,高可可夫妇精选了五本,目前已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推出。所批的五本名帖为:唐·李治《李贞武碑》、唐·孙过庭《书谱》、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东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李治《大唐纪功颂》。据悉,这套手批碑帖目前已销售一空,热得让人措手不及。
尹树人告诉记者,这批手批碑帖的面世还是得缘于2009年在南京市美术馆举办“高二适书法作品展览”,当时展览只办了一天,人群蜂拥。现场展出的高二适批注名帖更吸引了很多书法家的关注,大家觉得这样看完全不过瘾,要是能出版后细细揣摩多好!高可可夫妇当时听到了很强烈的这个呼声,于是有了今天书的出版。
从这些名帖的手批中可以看出,高二适沉醉于文山墨海的徜徉,“日夕揣摩,其味盎然”。有些帖一般书法家都见不到,更兼高二适的精彩批注和独到见解,使其更有吸引力。尹树人还披露了一段逸事:书法家孙晓云早年曾陪伴一位藏家到他家,本来有事急着要走的她,看到高二适批注的名帖,竟然走不动路了,随手抽取了一本《李贞武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对高老的批注赞叹不已,把自己要办的事忘了个精光。
批注中,有的不过一丝一语,如“点重如山”、“不可方物”等等,有的则是大段评论。
寄给章士钊的文章消失后重现
这次出版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序》,背后则有一个曲折的故事。1959年,高二适写了该序,1962年复又写序,寄给章士钊看,“敬求行老师教正”,文字上有所改动,里面有“吾如在堂上典乐,而众班齐列,各执笙管……”可见是他的得意之作。
但文章寄出后,章士钊已带病去香港做统战工作,不久离世。高二适痛悼师长之余,也想起自己的这篇序,于是写信给章士钊的儿子,请其翻阅父亲遗物,如能找到这封信就请退还。当时章的儿子回信称未能找到。
不料前几年,这篇文章从章士钊家流出,出现在北京的拍卖会上,被连云港的一位收藏家以13万元买下,共15页。当即有人以31万元求购,得到的答复是“不卖”。这位藏家后来找到尹树人,请求他写个序,尹说:“岂敢写序,我来写个后记吧”。这篇长达15页的文章,这次也因此得以出版。
同时,高二适批校《刘禹锡集》也与章士钊有关。原来,章士钊对柳宗元很感兴趣,写了《柳文指要》。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时代的好友,对于刘禹锡,章士钊有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于是约请高二适写,在《柳文指要》中便收了高二适的两篇文章。高二适自己后来专门写了“批校《刘禹锡集》”,着重谈到了易经问题,分列了各种卦,并用算术式样排出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热爱诗文,生前却未出过诗集
很多人只知高二适是书法家,却不知他的诗文同样出色。高二适1977年病逝南京,林散之含泪书碑,题为“江南诗人高二适之墓”。从那以来,尹树人便注意搜集岳父的诗作。30多年,仅得300余首,后幸得朋友之助,又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中央日报》、《瘖庵近诗》专栏(瘖庵为二适先生别号)中录出100余首。
前后相加共得500余首,这次出版了《高二适诗存》。为了搜集这些诗作,高可可夫妇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能拍照就拍照,不给拍照就抄下来,有好多字不认识,“只能依样画葫芦”先描下来,再找专家去问。
尹树人叹息:我的岳父高二适先生一生“惟以诗书为性命”,他读诗爱诗,一辈子不知道写了多少诗,真正是“虽在艰危困踣之中,亦不忘于制述”。但是,他老人家生前还没有正式出过一本自己的诗集,从他晚年的文字中看,他似乎曾经自编诗集,诗集的名字都取好了,如“诗辙集”,“麟角草”等等。可惜未能完成。眼下诗集出版,颇可告慰老人心愿。本报记者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