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是什么动物 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不是“杠精”
小学生能够质疑教材,说明他们有思考、爱思考
前段时间,一名福州小学生质疑课本中《羿射九日》中的“蹚”字用得不恰当;近日,一名重庆小学生又质疑课本中的“鹬蚌相争”寓言有错,“灵魂拷问”“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众所周知,“鹬蚌相争”是《战国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该寓言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创作。“鹬蚌”之间对话实质上是“心灵对话”,而非说人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科学逻辑和生活常识来理解。一个最简单的生活常识是,动物虽然有“语言”,但不同动物之间不可能通过说话来交流。从这个角度说,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怎么开口说话确实说不通,这也是出版社明确表示不会更改教材的主要原因。
虽然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怎么开口说话不太有道理,但网友不能就此给这位提出质问的小学生贴上“杠精”的标签,特别是家长、老师不能敷衍应对,不能直接告诉这位小学生不要抬杠、不要钻牛角尖。相反,家长、老师需要好好保护、鼓励这位小学生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并科学引导孩子正确理解这则寓言故事。
相比较像笔者这一代上小学时候“无限相信教材”“无限相信老师”,当下这届小学生的表现显然更棒,更值得我们尊敬、学习。不管这届小学生对教材的质疑是否正确、科学、有道理,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不再盲目迷信教材和权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因为小学生质疑教材内容有错并说出来,这需要不小的勇气,要知道,很多学生即便心中怀疑课本有错,却没有胆量说出来。因此,小学生能够质疑教材,说明小学生在学习、读书时有思考、爱思考,而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的死记硬背。
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也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之一,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才有可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的思辨意识。但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探索、质疑精神,不敢怀疑、否定权威,使得他们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打破惯性思维。
现如今的小学生好不容易有了质疑精神,敢于质疑教材和权威了,我们这些当年缺少质疑精神的大人们就该好好保护这代孩子身上可贵的质疑精神,不要再用成人思维给他们贴上“杠精”的标签,慢慢磨平、抹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想象力,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