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王大珩 深切缅怀“光学泰斗”王大珩先生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年搞出原子弹光学测量仪 "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中国的原子弹很快就要在祖国的罗布泊爆响,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这句话一锤定音.这既是对王大珩领导下的长春光机所的信任和鼓励,也让所长王大珩在关键时刻挑起了这集技术光学.机械与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光学材料.导航.红外物理等众多学科为一身的光学重任.负责原子弹测试技术的同志对王大珩说:"光学测试怎么搞,就看你们的了.但要求一年半完成." 面对这个高难的全新课题,王大珩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奋力攻

一年搞出原子弹光学测量仪 “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中国的原子弹很快就要在祖国的罗布泊爆响,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这句话一锤定音。这既是对王大珩领导下的长春光机所的信任和鼓励,也让所长王大珩在关键时刻挑起了这集技术光学、机械与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光学材料、导航、红外物理等众多学科为一身的光学重任。

负责原子弹测试技术的同志对王大珩说:“光学测试怎么搞,就看你们的了。但要求一年半完成。

” 面对这个高难的全新课题,王大珩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奋力攻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交出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和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量仪器一举成功。

我国开始研制中程导弹时,上级要求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提供测量空间飞行体的轨道参数和飞行姿态的大型观测设备。这是一种集光学、精密机械和自动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

当时,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有这种技术,但他们对外技术封锁。 王大珩作为这项任务的总设计师,提出了总体方案。他主张从预研到拿出成品,科研单位一竿子插到底。由长春光机所总负责,限期做出样机,提供成品,直至现场安装调试、交付使用。

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仪器一次研制成功,为我国中程导弹发射试验提供有鉴定性价值的数据,并为以后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及卫星飞行试验提供了宝贵的测量数据和影像资料。这种仪器的提供使用,成为我国导弹发射试验使用国产大型精密仪器的开端。

让地球与太空“对视”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进入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时代。卫星使中国开拓天疆的步伐大大前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大大向前迈进了。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的相机,同其它类型的光学设备不同,它与卫星本体密不可分,是整个卫星的主体部分,要和星体一起遨游在茫茫的太空,才能拍摄到地球清晰的图像。

这种相机要求十分苛刻,它既要能经得起发射卫星时的剧烈震荡,还不能间隔调整,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这个重担又落在了王大珩的肩上。 在设计方案论证过程中,王大珩提出在研制对地观测相机的同时,也要研制对星摄影的相机。

为此,他亲自挂帅,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空间相机研制的科研部门。对星相机对确定观测地点的位置,对图像进行姿态纠正是必须的。然而它的难点是,太空环境极不利于摄影。如烈日当空,地面日光反射极强,要把暗背景的一部分星相拍下来,难以消除影像中带有的强杂光。

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两种相机同时研制成功,一起伴着卫星飞上太空。当卫星返回时,相机带回了地球村的全貌。 卫星上天以前,为了确保卫星飞上太空能正常运行,要在地面上进行太阳照射模拟试验。

这就需要研制出一个被称为太阳模拟器的“人工太阳”。这种模拟太阳照射卫星的设备,技术难度绝不亚于其它地面设备。当时,他们已做出了设计方案,用37个5千瓦的氙灯拼组起来,才能相当太阳光的照射度。

然而,只要一个灯运行失常,试验就不能进行下去。王大珩得知蔡祖泉研制成功大功率氙灯的消息,受到启发,迅速提出利用新的大功率氙灯技术,把氙灯数目减少到19个,增加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建造了一个光照直径为4米的太阳模拟器,并成功地用在气象卫星的太阳模拟照射上。

太平洋上光学测量奠基人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

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的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 要发射远程的洲际运载火箭,就要实施发射全过程的测量。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只在本土上建立测试网点是远远不能满足远程火箭的全程测量的。

我国又不可能在全球陆地建立测量网,形成全球性测量,唯一的办法是靠远洋测量船,在太平洋上进行全程测量。远洋船航行在海上,船体在风浪中强烈摇摆、升沉,而光学设备必须有一套像放在陆地上一样的稳定装置,才能准确测量出精确的数据来。

为了攻下这个崭新的课题,光学系统工程总设计师王大珩指导研制人员多次出海实验光学设备。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参照,一切全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完成。

光学设备研制成功,王大珩又和“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总设计师商量:“你不把船的烟筒挪到船尾上,我这经纬仪就无法工作。”由于他的坚持,烟筒挪到了船尾,光学仪器放到了船的中心。有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他们在稳定快速跟踪、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了海上测量的技术难题。

在洲际火箭的发射过程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

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以及船体摇摆和挠曲变形的补偿与实时修正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创造改进。 以后,在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试验中,在跟踪测量同步卫星的轨道上,我国研制的大型光电经纬仪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完全可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媲美。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做出的贡献,1980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大珩名列首位。 桃李满天下 培养护佑千里马 王大珩是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公认的杰出的教育家。

十年前, 快奔90的王老,还在不辞辛苦带博士生。老先生对我曾多次谈起他的学生,说他有好几个得意门生。蒋筑英在他门下读研究生时,他指导蒋筑英在国内首先建立先进的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

王老赞扬蒋筑英说:“他做出来的,总是比我想象的好。”蒋筑英在王老身边工作了20多年,从一个年轻的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1982年6月15日夜,当王老得知蒋筑英病逝的消息时失声痛哭。就在前一天,王老还找到科学院的领导,提议应该破格提拔优秀人才蒋筑英……许多年过去了,王老只要出差去长春,总要去看望蒋筑英的妻子和孩子们,表达他对这个好学生的真挚情谊和深深的怀念。

王大珩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倾尽真情,毫无保留传授知识,在学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他们推向科学前沿,还在政治上敢于站出来为学生说公道话,爱才如宝,保护他们。王大珩的学生王之江院士是激光和光学设计理论与应用光学专家,年轻时为人耿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政治运动中成为批判目标。

王大珩得知后立刻跑到吉林省委找到宣传部长,拍着胸脯说:“我以老师的身份担保王之江绝对没有问题。

”那位宣传部长被他感动,说:“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反“右”时,王大珩为了保护学生,竟差一点把自己折腾到“右派”堆里。他毫不在乎这些,他就是要为年轻人开路,帮助他们攀上科学高峰。他的学生王乃弘上世纪50年代就研制出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唐九华在电影经纬仪的研制中做出巨大贡献;邓锡铭研究激光核聚变取得了突出成绩;江文汉在我国开拓了自适应光学……王老一说起他的学生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还自豪地说,他有十多个学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他就是喜欢从学生们身上看到中国光学的发展前途。他的科学生命在他的学生身上延续、光大,他身后已成长起一支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光学工程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