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案例】以公众关注度“倒逼”海洋污染治理

2019-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一个时期以来,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10%会进入海洋.据估计,海洋垃圾80%以上来自陆地,其中塑料垃圾的比例高达80%~95%.微塑料是指长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但实际上,很多塑料颗粒要小得多,甚至是微米级或纳米级,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海洋中的"PM2.5".众所周知,"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这一概念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空气

近一个时期以来,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10%会进入海洋。据估计,海洋垃圾80%以上来自陆地,其中塑料垃圾的比例高达80%~95%。

微塑料是指长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但实际上,很多塑料颗粒要小得多,甚至是微米级或纳米级,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海洋中的“PM2.5”。众所周知,“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

这一概念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空气污染的加剧而走入公众视野的,现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和相关网站,每天都会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并提示公众应该注意的事项。在雾霾严重、“PM2.5”浓度过高时,中小学甚至要停止学生的户外活动。

为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国家环保部门及部分地方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不利的地方,相关负责人将被国家生态环境部门约谈,部分建设工程将停工或下马。尽管目前的空气质量还不能尽如人意,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大气污染治理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其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空气质量与公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毕竟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呼吸。

反观包括微塑料问题在内的海洋污染,尽管近年来也开展了大量宣传普及活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但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也就没有足够的压力,从而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洋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道理或许谁都明白,但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却不像空气质量那样,反映在我们时时刻刻的感受中。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海洋“PM2.5”的微塑料会被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摄食,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但具体到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是否含有微塑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再比如,海水的水质及污染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人们也无法通过肉眼或体感,查知某一海域的水质及污染状况。

为此,笔者建议,应效仿空气质量播报的模式,对近海各岸段的海水质量、污染物、微生物、微塑料等指标开展定时播报,加强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甚至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倒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加大海洋环保力度。

现在,越来越多的生鲜食品可以追溯其原产地,如果消费者通过媒体或专业网站,可以随时了解某一养殖海域的水质及污染状况,就会成为其选购商品时的重要依据。

旅游产业已成为很多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渔家乐、民俗游等业态日益普及,而海洋环境质量信息将帮助游客选择出行的去向,从而影响相关区域旅游业的收入。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各地纷纷兴建园区,出台招商引资政策,或发展房地产业,而环境质量也将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总之,只有贴近切身利益,才能引起公众更高的关注度,公众的关注度越高,对地方经济和相关企业影响越大。较高的公众关注度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有助于推动海洋污染治理,促进我国海洋环保事业高质量发展。(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