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携手 开辟 最早的根据地
阎红彦,又名侯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10月26日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初,他抱着“当兵吃粮”的朴素想法,投奔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当勤务兵。在连队共产党人李象九的熏陶教育下,他的思想迅速升华。1925年4月,虚龄仅仅16岁的阎红彦在宜川县集义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0月,根据中共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决议精神,谢子长、唐澍、李象九等在陕北清涧县发动著名的清涧起义,这是我党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阎红彦在起义中接受的任务是捉拿反动县长张友之,他凭借过人胆识,机智地完成了任务。由于反动军警的镇压,清涧起义失败了,他被迫只身流亡到山西绛州,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1931年春,阎红彦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指示,开始在晋西创建工农武装和开展游击战争。当年夏天,在他的精心筹备和严密组织下,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孝义县西泉村正式成立,阎红彦相继担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长、大队长等职。他从党中央文件上接触了江西朱毛红军的建军路线、游击战术,就结合本部队情况在建军、作战中贯彻应用,使游击队从几十人扩大到二三百人。晋西游击队成立后,阎红彦率部“在吕梁山区和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曾指挥平桥、瓦窑堡战斗。”(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阎红彦”词条)从此,吕梁山区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1931年夏末,山西各路反动军阀一致反共。中共山西省委为了保存晋西游击队,决定让其西渡黄河转移到陕北。晋西游击队入陕后,阎红彦迅速同中共陕北特委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队伍,在陕北高原继续传播革命火种。他还想方设法扩大队伍,大胆收编了以三杨(杨琪、杨鼎、杨桐)和师储杰为代表的烟商武装200余人,使晋西游击队扩大到好几百人。1931年10月,阎红彦带领晋西游击队转战到甘肃合水县灵锦庙,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同年冬,抗日怒潮在全国范围内涌动,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两支游击队整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由谢子长担任总指挥;抗日同盟军下辖两个游击支队,阎红彦担任第一支队长,刘志丹担任第二支队长(兼副总指挥)。由于正视了当时民族矛盾不断加剧这一事实,抗日同盟军在他们的领导下影响迅速扩大。
1932年2月,为确立党对抗日同盟军的绝对领导,又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次正式在陕甘边区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帜,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继续担任总指挥。在担任总指挥之前,阎红彦还担任过大队长、支队长,“积极维护部队的团结统一,参与创建陕甘工农红军和开辟陕甘苏区” (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阎红彦”词条)。“这期间,阎红彦到中共陕西省委汇报工作,带回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游击队前进的道路,对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按照古田会议决议和中央红军的一些政治工作制度,建设这支游击队,使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游击队活动于旬邑、耀县、宜君、正宁、宁县一带,打了不少胜仗。……游击队进入正宁县山河镇四村原,建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平分土地,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这和刘志丹、阎红彦以及游击队的大多数同志坚持正确的斗争方针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和谢子长、刘志丹携手推动西北革命伟业,党中央高度评价阎红彦是“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