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俊亭资料照片简介

2018-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名张俊亭,评剧青衣.老旦,筱派创始人.直隶庆云(今属山东省庆云县)人.九岁拜蹦蹦戏老艺人为师学艺.十二岁入白玉霜评剧团.后在天津.河北.东

原名张俊亭,评剧青衣、老旦,筱派创始人。直隶庆云(今属山东省庆云县)人。九岁拜蹦蹦戏老艺人为师学艺。十二岁入白玉霜评剧团。后在天津、河北、东北等地搭班演出。1952年参加锦州评剧院。1954年入辽宁评剧院二团。

一代评剧大师、评剧六大流派筱派创始人。中国剧协辽宁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文名:筱俊亭别名:张俊亭、花俊亭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天津出生日期:1921年12月职业:评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小院凤波》《井台会》主要成就:评剧筱派创始人优秀传人:新少敏、小筱俊亭、王筱萍社会职务 1959年后历任沈阳市评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沈阳市文联、中国剧协辽宁分会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擅用低音域,对评剧青衣、老旦唱腔有发展创造。代表剧目有《杨八姐游春》、《打金枝》、《对花枪》、《井台会》、《杨门女将》、《母女俩》等。

有《筱俊亭唱腔选》。 筱俊亭和韩少云、花淑兰同是我国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开创了评剧艺术的三大流派,她是“筱派”的创始人,现已86岁高龄,仍然不时活跃在舞台上,可谓艺寿长春。从艺经历 筱俊亭,原名张忠善,又名张俊亭,原籍山东省庆云县东辛店乡张玛琅村,1921年出生于天津,6岁丧父,8岁学艺,后拜老艺人杨义为师学习蹦蹦儿戏。

由于当时没钱请名师,她就“跑连外”流动献艺,几乎演遍了德州、桑园、沧州的大小村庄,戏班的老先生就给她起了个艺名“花俊亭”,大人都亲切地叫她“小俊亭”。

13岁时她就当了小主演,贴戏报和戳水牌时,都要写上主演的名字,于是改为“筱俊亭”。在演出中,筱俊亭又得到朱金财、刘庆堂、寇文质等多位老艺人指教,艺术表演长进很快。

20世纪30年代末期,筱俊亭在天乐戏院搭班唱戏。这一时期她与评剧名伶刘翠霞、爱莲君、鲜灵霞、新凤霞等同台演出,并努力学习她们的优长。“金嗓歌王”骆玉笙的京韵大鼓、侯永奎的昆曲等也都成为筱俊亭百看不厌、取之不尽的的艺术精华。后来在排演新剧目时,一些美妙旋律总会在不经意间融入到她的唱腔中,使她的演唱巧腔迭出,回味无穷,独具魅力。

16岁那年,筱俊亭与名角花巧玲在唐山永盛剧院同台演出《玉虎坠》,她不以高腔起唱,发挥自己中低音浑厚宽亮的特长并融入深沉细腻的感觉,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从此,她更加坚定信念,在以后的许多唱腔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适合自己嗓音条件、比一般评剧低四度的唱法。

19岁时,筱俊亭应邀到天津华北戏院演出,以《白蛇传》轰动津门,还多次应邀到唐山、林西矿区、山东等地演出,就此成名,红遍天津、河北、山东各地。 全国解放后,新社会的优越条件,使筱俊亭的舞台艺术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这时她主工青衣花旦,以青衣戏见长。1952年6月她正式参加国营剧团———锦州评剧团,不仅主演了《刘翠屏哭井》、《安安送米》、《冯奎卖妻》、《丁香割肉》、《珍珠衫》、《桃花庵》、《花为媒》、《马寡妇开店》、《杨三姐告状》、《四劝》等拿手好戏,还新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卓文君》、《哭长城》、《小女婿》、《救急包》、《妇女代表》等剧目。

1952年秋,她开始对评剧青衣唱腔进行系统改革。1954年年底,筱俊亭调至沈阳,她结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条件,有意识开辟新路,尝试着进行老旦行当的创造。

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纯老旦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接着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古国风云》、《三关排宴》、《母亲》、《洪湖赤卫队》、《江姐》、《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东风解冻》、《社长的女儿》等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年龄、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

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演出,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最终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

宝刀不老 1980年,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勇于挑战自我,又开始了编剧生涯。

筱俊亭与剧作家任峰、章平合筱俊亭《打金枝》作编写的《这样的女人》,成为一部影响非常广泛的精品剧目,1981年经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戏曲片《小院风波》在全国播放。此后,她又编演了《包公审太后》、《儿女情》、《卖油郎赶船》、《聚宝盆》等多出剧目,均深受好评。

筱俊亭曾任沈阳评剧院副院长、沈阳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剧协副主席,是全国剧协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70多年的演艺生涯里,她先后演出过200多个剧目,塑造的《井台会》中的李三娘、《打金枝》中的皇后、《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芝、《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洪湖赤卫队》中的韩母、《这样的女人》(小院风波)中的田大娘等角色均十分精彩,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唱段广为传唱。

个人荣誉 1951年应邀出关,到锦州演出,受到极大欢迎,连演七个月满园,在辽阳、长春短期演出后,于1952年6月参加革命,加入锦州评剧院。

这一时期的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劈山救母》、《罗汉钱》、《赵小兰》、《打金枝》等。1953年参加东北地区戏剧音乐舞蹈汇演,演出的《井台会》获东北文化部颁发的奖状。

1954年调入沈阳,任辽宁省评剧二团主演。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1958年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59年加入沈阳评剧院,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

1960年参加辽宁省好戏汇演,《穆桂英挂帅》、《母女俩》获表演一等奖。1963年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任命为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兼院艺委会主任,此后当选沈阳市文联副主席。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文革结束后,重返舞台,移植演出的《初升的太阳》受到好评,中国唱片社将主要唱段灌制唱片。同年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先进生产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第五届全国政协一、二、三次会议,同年参加文艺界技术表演赛,演出《井台会》,获荣誉奖。

1980年被评为省、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同年被授予沈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1年沈阳市现代剧目汇演,她自编、自导、自演的《这样的女人》获剧本创作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表演奖。

同时中央电视台改编成评剧电视剧《小院风波》,放映全国受到全国各地群众的好评。198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又一次授予剧本《这样的女人》物资奖励,颁发嘉奖证书。

艺术特点 她对评剧老旦腔进行了革新,与琴师合作创造的[哭调]、[反调尖板]、[反调回龙]、[反调二六]、[慢中板]、[快流水]等新的板式,不但丰富了评剧的板式种类,还极大地拓宽了评剧声腔的表现力,为中国的评剧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

筱俊亭现定居天津,虽已年过八旬,但依旧活跃在祖国各地的舞台上,每次评剧盛会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在演出之余,她还在忙着搞音配像,忙着总结艺术经验、撰写回忆文章。

其女小筱俊亭自幼随母学戏,是其艺术流派的得力传人,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在廊坊工作,工青衣、老旦、反串小生,多次在省市专业比赛中获奖,录制的光盘《杨八姐游春》、《打金枝》、《对花枪》、《包公审太后》、《小院风波》、《井台会》等在市场发行。

人物特点 筱俊亭是全国剧协会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她嗓音浑厚圆润,低回婉转,刚柔兼备,吐字清晰,喷口有力,节奏灵活流畅。她尽几十年的刻苦钻研,为开拓评剧老旦行当做出了卓越贡献,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对花枪》、《打金枝》、《杨八姐游春》、《包公审太后》、《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母女俩》、《母亲》、《丰收之后》、《小女婿》、《洪湖赤卫队》、《江姐》、《甜蜜的风波》等。

在75年的演艺生涯中,筱俊亭不辍研究,结合自身条件反复探索,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创造出独具风彩的老旦唱腔,并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世称“筱派”。

其女小筱俊亭是其艺术流派的得力传人。活动年表 1991年1月,农历庚午年:1991年全国评剧名家荟萃宝坻县演出举行 全国评剧名家荟萃宝坻县举行了评剧表演盛会。参加演出的有:六岁红、鲜灵霞、花月仙、筱俊亭、李忆兰、赵丽蓉、新凤霞、李福安、刘小楼、莲小君、羊兰芬等。

2006年9月20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八日,晚: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二场 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二场。

本场为戏曲名家经典荟萃演出,邀请当时京剧、评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硕果仅存的流派艺术家与部分传人同观众见面并表演拿手唱段。包括李世济(携徒李海燕,吕洋)、张春华、景荣庆、刘秀荣(携徒王艳)、孙毓敏、李砚秀、赵慧秋、李鸣岩、谭孝曾、孙明珠、康万生、任德川、汪庆元、马金凤、筱俊亭、王瑷瑷、左大玢、李爱琴、刘玉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