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新)》 王安忆【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个人关于王安忆最愉快的阅读经历是她关于下放蚌埠的回忆散文<隐居的岁月>,从容不迫,理性,睿智,娓娓道来,大气里透着细腻,全然不同一般的粗砺与矫情.到了<长恨歌>,那种从容不迫依然存在,却过了头,有些熟透了的油滑了,如同梁朝伟的演技,最后你会发现他一直是冷静的.超然的,置身事外的.老练油滑的,因而你无法被他感动.<长恨歌>是为上海这座城市作传,这个传是小资产阶级的,是平安里的三小姐,不是闸北区的短裤党,也不是外滩的万国风--直抵这个城市的内心.说起来,茅盾.周而复对于上

我个人关于王安忆最愉快的阅读经历是她关于下放蚌埠的回忆散文《隐居的岁月》,从容不迫,理性,睿智,娓娓道来,大气里透着细腻,全然不同一般的粗砺与矫情。到了《长恨歌》,那种从容不迫依然存在,却过了头,有些熟透了的油滑了,如同梁朝伟的演技,最后你会发现他一直是冷静的、超然的,置身事外的、老练油滑的,因而你无法被他感动。《长恨歌》是为上海这座城市作传,这个传是小资产阶级的,是平安里的三小姐,不是闸北区的短裤党,也不是外滩的万国风——直抵这个城市的内心。说起来,茅盾、周而复对于上海是巨细无遗的,白先勇、张爱玲对于上海是贵族情怀的,前者其实是停在表面,后者则深入了底子,只是有些偏狭。王安忆则进入到了“核”——这是个流言的城市,流言里又有些传奇。正是这样,历史的叙事法: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最后又成了神话。王安忆说的是个神话,一个城市的流言一样的神话。所以,张爱玲的痕迹是明显的,却显然不是流言加传奇,而有所递进,变成了神话。王琦瑶并不是上海任一个弄堂里都可以走出来的,那是脱离群众的,是疏离贵族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只能是市井里的神话。她是所有弄堂的菁华,代表了这个城市神话的精神,一种自我历史化的努力,一种自我安慰的解毒剂,一种面对汹汹潮流的挣扎。逆流而上是谈不上的,只是无可挽回到哀歌,长恨歌。
恨其实无所来,不过是心有不甘又无能为力的出口。因此,不矫...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