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邱庄香港街女人 “香港街”见证大邱庄沉浮
图:如今的大邱庄“香港街”金色大字仍在,但已添上了岁月的沧桑\大公报记者赵大明摄
1990年,大邱庄建起了一条“仿照香港式样”的“繁华”商业街,长约一公里,可容纳商户四五百家。经营的商品多是些从香港等地进口的时髦货,包括服装、日用品、化妆品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奢侈品或高档消费品。禹作敏亲自手书“香港街”三个大字,金光闪闪装饰在两个街口。
在那几年里,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前往大邱庄採访、参观、学习、考察、“取经”的人群趋之若鹜,日均超过2000人,需提前十天半月预约,否则“恕不接待”,连泊车的地方也没有。禹作敏在他仿照钓鱼台国宾馆的宽大别墅里,盘腿坐在硕大的土坯暖炕上,身披“皮尔.
卡丹”西装,戴着法国名牌金丝眼镜,腰扎价格过万的名牌皮带,一支接一支地大口抽着香烟,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朝拜”人群,施展他口没遮拦、妙语连珠的口才。参观者中,不乏各个省市区、国家部委或级别更高的领导干部以及外国使节、名人政要。人们对这个“首富之村”充满了好奇、惊愕、赞嘆,争相一睹为快,并期望从中找寻到“芝麻开门”般的“秘诀”。
同一时间,大邱庄香港街亦声名远播,客如潮涌。对当时的内地居民来说,过境香港机会仍属罕有,因此到大邱庄香港街,买上一两件舶来品,也算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但其后,伴随着大邱庄的衰微,香港街的人气和生意也日渐萧疏。
与大邱庄一道歷经沉浮后,如今的香港街亦已归于平淡,成为一条普通的时尚商业步行街。它似乎更多地作为一个歷史符号存在,默默诉说二十多年前的那时、那人、那些功过。记者在採访时看到,“香港街”三个金色大字尚在,但已添上了岁月的沧桑;当年“禹作敏”的落款不知何时已被剔掉,痕迹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