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方茴和邝强】电影匆匆那年影评
今天刚看完小说,有一些想法要说。而对于一部还没有上映的电影作评价,就像对一个还没有出世的孩子作评价,所以暂时打五星,代表着期待和祝福,看完再改。
这些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以怀念少年怀念初恋为主题的青春电影接二连三的出现,最热的有台湾作家业余自导自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大陆著名演员的导演专业毕业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形势和票房一片大好。
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个就是非导演出身的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歌手,演员,作家,主持人;第二个就是市场上打着怀旧,描述青春的片子多了,这股风什么时候止自然没什么宏观调控来干预,只能靠市场了。
某著名文艺才子拍了以自己写的著名校园歌曲命名的《同桌的你》,某著名主持人筹备开拍同样是以当年自己唱的流行校园歌曲命名的《栀子花开》,某著名怀旧歌手开拍同样是青春小说改编的《左耳》。还有各种《青春派》《初恋未满》《怒放之青春再见》之类,在这股贩卖青春的大潮中浮了一下就不见了。
然后这部《匆匆那年》改编成了电视剧又改编成了电影即将上映。首先的区别是这一些片子中好像只有电影《匆匆那年》的导演张一白一直都是专业的电影导演,那么最起码电影化的语言运用起来应该更好。
《匆匆那年》的主题曲MV发布的时候,我第一个感想是:靠,这也太《致青春》了吧!曲调相似,歌词意境相似,演唱者是同一个人,连一开始的镜头也都是细碎的阳光透过碧绿的树叶。不信把这两首歌放在一起听听,有这种感觉的我不是一个人吧。
但是能不能重复《致青春》的辉煌,且按下上映见分晓。
其实这所有的青春电影被热烈讨论很大的一个原因不外乎我们借着光影里的青春看到自己的青春。我们看到电影里的人相恋,分手,折腾,重逢,后悔,然后回忆着自己的。我们被电影感动了,其实也不过是被自己感动了。可是频繁的被逼借着电影回忆自己的青春真的也会变烦哎。
所以,我特希望在这股青春电影的大潮中有这么一部电影,能有些别的,新的感动。
于是特意看了《匆匆那年》的原著,校园爱情的开始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开始觉得像《致青春》。可后来牵扯到女主人公方茴的案子以及男主人公发小的案子又觉得像海岩,等到最后五人组的关系开始各种牵扯以至于几乎到撕逼的地步的时候,我又瞬间脑补出了《小时代》,一直到最后看完,又觉得这个小说的标签应该是:北京 80后 青春 爱情 人生 回忆。
80后出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国家开始改革开放,那些历史的庞然大物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生活日益提高,时代没有带给他们多大的共同灾难,围绕着他们的都是宠爱赞美希望。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最容易碰到的痛苦是友情,爱情,高考,及与父母老师的假性矛盾。
那时还不明白,父母老师是真的对你好,那时还不明白,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遇到的人,三年五年很可能就会记一辈子。
等到毕业到了社会,没有了学校的围墙,和家庭的佑护,面对工作生活中种种为难艰辛之时,在激情退却随波逐流之时,经常想起的美好往往是那个时候穿着蓝色宽大校服的伙伴和不施粉黛的初恋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