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盈眶是什么意思 《啥是佩奇》刷屏:热泪盈眶 是为了更好地负重前行
据说,今年首个现象级的传播产品已经诞生了,那就是从昨晚到今天一直在朋友圈里刷屏的短片《啥是佩奇》。
一位生活在北方山村的老人,在电话里听到孙子想要“佩奇”作为礼物。从来没有听说过小猪佩奇的他,东奔西走问遍了所有的乡亲,终于从在北京当过保姆的老三媳妇口中得知,佩奇是一只红色的猪,“像一只鼓风机”。后来,儿子接老人到城里过年,老人一包包地拿出土特产,直到最后打开了给孙子的礼物——改装自一只鼓风机的“工业风”小猪佩奇。
虽然是商业宣传片,但《啥是佩奇》的传播力突破了预设的圈层,很多不关心小猪佩奇动画的人们也热烈参与了讨论。归根结底,是因为短片体现了浓郁的社会关怀和温暖的人情味。
有积极响应者,也有不以为然的“杠精”。舆论场是丰富多彩的,有热泪盈眶,也有冷嘲热讽,这是这类爆炸性议题在传播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在争议中包容不同观点,允许发声者放下包袱,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猪佩奇是来自一家英国制作公司的IP。和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舶来品一样,进入中国以后,遵循着从大城市向小城镇、向乡村辐射的规律。《啥是佩奇》里故事发生的小山村,无疑属于小猪佩奇传播圈层的最末梢。一位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农村老人,不属于小猪佩奇的目标受众,他不知道佩奇是什么,实在是太平常了。
老人不知道佩奇并不奇怪,但他在村里兜兜转转一大圈,好不容易才从一位有城市生活经验的村民处打听到佩奇是什么,则让人唏嘘不已。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是讨论《啥是佩奇》时不能忽略的背景。无论如何,没有理由让乡村文化因为城乡发展的“此消彼长”而静止。让外面的声音和“信号”传进来,才能让乡村文化建设行稳致远,既保留传统,又能活跃与创新。
《啥是佩奇》刷屏,还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老人不知道佩奇,源于乡村发展的封闭;但在短片的潜台词里,还透露出两种文明的碰撞、两代人观念的冲突。无论是过年到哪里过的争论,还是老人拿出一袋袋土特产时儿子与儿媳的嫌弃脸,都无不一显示出家人团圆时,表面的和和气气下暗潮汹涌的对立。
但最终,是象征着祖父舔犊之情的小猪佩奇,化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家人到影院里一同看电影,又似乎预示着传统与现代、老一代人与年轻人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而亲情就是最好的润滑剂。
当然,在为《啥是佩奇》精心构建的故事而感动的同时,也要突破商业宣传的议程设置,对更严肃的社会问题开展应有的反思。为文艺作品热泪盈眶,是为了在现实中更好地负重前行。
比如,乡村通讯建设能否更加健全,摆脱信息末梢的尴尬;国产文创能不能再加一把劲,我们不仅需要鼓风机改造的“土味”小猪佩奇,更要创造一批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原创IP形象;进而言之,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有没有可能不要老是亦步亦趋,被动地吸纳来自城市的现代文明,而能从发掘自身潜力和特色方面,找到底气和信心?
乡村与城市并非截然相反的对立结构,不管是居高临下地嘲笑乡村,还是忘掉初心片面地迷信城市,都是不健全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如何让乡村找回自己的“话语权”,需要人才,需要耐心,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