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监总局李万春 两位猴戏之王:李万春和李少春是啥关系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以丝路为线穿出一挂脸谱明珠
以脸谱为点绘出一幅丝路百科
那从5月16日开始
《脸谱中的“丝绸之路”——李军徐德亮脸谱书法展》
将在朝阳区三间房东路一号的“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免费公益展出
欢迎大家前去参观。
此谱出在《流沙河》
剧情:天上卷帘大将打破琉璃盏,被贬下界流沙河为怪,唐僧行至,孙悟空、猪八戒与其争斗,后木吒行者奉观音之命收服卷帘,唐僧收其为徒取名沙悟净,共赴西天。
那说到京剧中的猴戏啊,老北京人都知道,李万春李少春这两位那是最有名。也许有人会从这名字来判断,这两人到底是父子俩,还是兄弟俩啊,告诉您都不是。
那是说这两个人没有什么血亲关系?也不太对,为什么,其实,这两个人是姐夫和小舅子的亲郎舅关系。只不过呢,李少春的姐姐,也就是李万春的夫人,和李少春是同父异母,并不是一母所生。
李少春的父亲叫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梆子班出身,工老生。他又学皮黄,宗黄派武生,《独木关》、《风波亭》、《请宋灵》,都是他拿手好戏。他有两位太太,大太太生二女二子,次女名纫秋,自幼许配李万春,原因是他与李万春的父亲李永利交好甚厚,那个年头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李少春是李桂春二太太所生独子,所以您听,他和李万春的郎舅关系就是这么来的。
梨园惯例,多是老生旦角挑大梁,因为这两行角色的戏多。以武生挑班而且时间很久的,当推杨小楼,自清末以迄民国二十七年(1938)他逝世以前,长达三十年之久。自杨小楼之后,少壮派武生自领一军的,只有李万春和李少春。
李万春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起挑班,在1932年以前,和杨小楼的永胜社,是北方只此二家的武生班子。1932年春杨小楼仙逝,秋天李少春到北平挑班,北方算是又维持了两个武生班子的局面,这也是一项巧合。
在谈李万春开始唱戏,搭班之前,先要谈一位梨园名人,才能把李万春的演戏史连贯起来,这人便是俞振庭。
俞振庭是绰号“俞毛包”的老辈武生泰斗俞菊笙之子,与尚和玉、杨小楼是以师兄师弟相称的。他最拿手的戏是《金钱豹》,叱咤风云,真能演出兽性来,那种犷野凶悍的气氛,为杨、尚所不及。但他就是这么“独沾一味”的一出好戏,其他会的戏不多,演得也不精,不但不如他的父亲,也比不上杨小楼和尚和玉两位师兄。因为少年时收到的伤害太严重,他后来的武功退化得很快,民国十一年(1922)以后,就不大上台了。
俞振庭饰演高登
但是此人演戏虽没有多大成就,却有一样长处,善于组织,而且头脑灵活。他在清末起就组织了一个双庆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里演出,自谭鑫培起,杨小楼、余叔岩、四大名旦、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搭过他的班。
一来他是名父之子、梨园世家,大家都有点渊源,他来邀请不好意思不答应。二来,他在台下也是“小毛包”,颇有点恶势力,又养了一群武行,大家都有点惧怕三分,他来邀也不敢不答应。同时有些自南方北上的角儿,打算在北方立足,还要先到俞五爷(振庭行五)那里挂号,如能搭他的班儿,有许多方便。
像民国八年(1919)盖叫天北上,以后的瑞德宝、黄润卿,都是搭他的双庆社。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双庆社才解散,而在他成班双庆社这二十多年里,真赚了不少钱。同时,因他头脑灵活的关系,除了能在台上翻老戏、排新戏以外;北平的开始演夜戏(以前都是日场演戏,唯有义务戏才能晚上唱,俞振庭常藉名义演义务夜戏,久而久之,营业戏也能晚上演了)和男女合演(以前一般戏班没坤角,女角自有坤班,就是清一色女伶)都是创自俞振庭,开风气之先。
除了双庆社以外,俞振庭还有一个斌庆社。一方面演戏,一方面是科班,教些学生,以武戏为主。俞振庭把成名的大角,安排在双庆社;他的学生和搭班童伶,以及尚未成名而有起色的角儿,安排在斌庆社。有此大小两个班儿在手里,在民国元年(1912)到二十年(1931)这个阶段,可以说纵横北平剧坛,蔚为一时权威。
李万春戏学得差不多了,需要出台了,就在他父亲李永利缜密考虑之下,开始搭班斌庆社。因为那里的武行人多,演武戏方便;同时,俞振庭也能捧人。俞五爷呢,也欢迎这位将门之子,给斌庆社增加生力军,双方一拍即合,于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八日,正式在斌庆社出台,地点是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演白天一共四出戏,第四出就是李万春、蓝月春的《两将军》。
《两将军》就是《战马超》,又名《葭萌关》,在此以前,北平都是这么贴法。改名《两将军》,也是俞振庭的噱头。那年李万春十四岁,不但打的紧张火炽、干净利落,而且扮相英俊漂亮,真演活了“锦马超”。与他搭戏的蓝月春是李永利的徒弟,也是义子,李永利让他学武净,充万春的下手。
两个人因为是一个师父教的,又同时在一起练功学戏,所以开打的把子,严丝合缝,得心应手,在台上有如“一颗菜”,这可是一句梨园术语,比喻有条不紊、整齐划一的意思。
蓝月春不但功架稳练,脸谱好看,而且配合得好,两个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也好似“活张飞”。马上一炮而红,轰动九城。从此李万春在斌庆社奠定基础,在十天戏里,总有八天他演大轴,而且《两将军》这出戏,也红得发紫,观众百看不厌,贴多少回,多少回都满堂。
在1928年北伐成功政府南迁以前,北平是北政府所在地,市面繁华,堂会戏极多。在民元到民十二年这个阶段,谭鑫培在世的时候,有谭鑫培的演出才算名贵;另外就以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的戏才算名贵,称为“三大件”,比喻酒席上的燕窝、鱼翅、海参。
但是到了民国十二年李万春出台以后,除了“三大件”以外,还要有一出李万春、蓝月春的《两将军》才算名贵。在堂会戏里,演出的名伶们都要先向本家儿道喜或拜寿。李万春、蓝月春两个人才十三四岁,穿一样的袍子马褂,李万春是粉妆玉琢,蓝月春剃个光葫芦头,憨状可喜。
进门一磕头,本家和来宾认为是可喜好玩儿的场面。那时虽没有明星的头衔,大家都以明星看待他们,把那些名伶们,反倒认为很一般了。于是越哄越普遍,这出《两将军》变成必不可缺的堂会戏戏码。
有一次张宗昌过生日,办堂会。戏提调出个花样,要把戏目印成每出戏都用四个字(堂会的戏单都很考究)。于是《鸿鸾禧》改成《鸿鸾天禧》,《黄金台》改成《黄金满台》,这天当然也有李万春、蓝月春的《两将军》,就改成《两威将军》。
这取自剧中刘备在城楼观战时的白口:“……真乃两威将军也。……”而《战马超》的又名《两威将军》,从此开始。后来不止李万春,大家也都贴《两威将军》了。总之,李万春在童伶时期的《两将军》红了好几年,而在这出戏上,也赚了大把大把的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