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刘安军 抗洪勇士刘安军——一个退伍老兵的最后“勋章”
刘安军的军用包里,珍藏着很多荣誉证书。最近的一个,是他去世6天前,刚刚获得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这是位于安徽和县西埠镇的一处农家院落:堂屋挂着“军魂永驻”的书法作品,桌上摆放着肩章、胸标、领花,衣架上晾晒的迷彩服,都标明着主人的军人身份。
他叫刘安军,一位33岁的退伍军人,预备役战士。在我省今年的抗洪战役中,他辗转多地,连续作战11天,为受灾群众筑起一道钢铁般的“坚固防线”。7月13日清晨,刘安军因过度劳累,在家中的沙发上不幸离世。
“抢险,他总是冲在最前头”
刘安军,一名有着12年军龄、9年党龄的年轻“老兵”。在他的军用包里,珍藏着很多荣誉证书。最近的一个,是他去世6天前,刚刚获得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妻子张凤至今还记得,7月8日,从巢湖堤坝上载誉归来的刘安军,是怎样的疲惫不堪又神采奕奕,“他一身脏兮兮的迷彩服,背着军用包,离好远就向我们招手。”张凤说,从6月28日参加预备役步兵三团三营二次编组成建制训练,到7月1日被抽调参加抗洪抢险突击队,一家人已有9天没见过安军了。
张凤不知道的是,从7月1日至7月7日,在长达7天的时间里,刘安军先后转战巢湖市夏阁镇沿河圩、西坝口以及和县功桥镇桥东圩等险埂要段。在堤坝的溃口处,在圩区的险要地段,在汪洋的洪水中,处处都留下了他搏击洪水的身影。
和县西埠镇武装部副部长任俊涛是刘安军的预备役排长,在他的讲述中,还原了刘安军的抗洪七天。7月1日,巢湖市夏阁镇小朱村堤圩出现塌方险情,正在参加预备役训练的刘安军,被编入抗洪抢险突击队。当晚11时55分,突击队冒着大雨赶赴20公里以外的险堤,由于雨大泥泞,临近堤坝的道路阻断。
“当时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道路狭窄泥泞,运送物资的车开不进去。战士们只有卸下车上的抗洪物资,紧急向坝上搬运。”任俊涛回忆,刘安军起初和其他人一起抬编织袋,没走两步,刘安军说,“几个人抬太慢,还是我一个人来扛。”于是他独自一人扛起100多斤重的一捆编织袋。
“道路淤泥又滑又陷,堤埂上又是一片漆黑,只能靠手电筒微弱的光线艰难前行。”任俊涛说,运到堤坝有1公里远,安军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在最前面,雨衣也不能抵挡雨水,浑身上下全都湿透,“那晚一直干到7月2日凌晨4点多才回巢湖驻地。回来后,刘安军双肩磨出一道道血痕。”
7月5日11时,和县功桥镇功桥河东圩2处埂堤塌方。刘安军与队友又紧急驰援和县。当天刘安军用砂袋垒完自己负责的30米埂堤加固任务后,又帮助身边队友运送。
紧接着,7月6日,巢湖市西坝口水位上涨出现漫堤险情。刘安军和队员又风雨兼程20公里赶到巢湖,顶着大雨,紧急抢筑子堤。1米82的刘安军说自己个子大,每次都比别人多背一些,右肩磨破了,就换成左肩,最后双肩都磨出一道道血印,实在扛不动,就拖着砂袋往上运。
短短七天时间,刘安军和战友排除险情5处,搬运土石550多立方,构筑子堤350多米,抢修塌方堤坝200多米。7月7日,巢湖流域险情得到控制后,突击队撤回营地休整,团里召开表彰会,刘安军等14名预备役官兵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用生命守护家园
7月8日,怀揣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证书、一身迷彩的刘安军回到家,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听说村里的汪家圩出现险情,持续上涨的河水威胁着圩内万亩良田和21个村民组。第二天一大早,刘安军找到村党总支书记汲正炳,要求参加村里抢险。
当天汪家圩出现长达百米的漫堤险情,刘安军和全村14名年轻党员组成抢险党员突击队,抢筑子埂,与100多名村民一起,筑起一道百米长、半米高的防洪子堤,锁住了洪魔虎口。
完成突击抢险任务后,刘安军又主动参加村里巡堤,白天包段巡护2公里大堤,夜晚轮班巡查8.9公里大堤。“每天早上6点交接班,他5点多就来了,晚上6点下堤,他总会再巡一遍,直到8、9点才下堤。”跟他一起巡堤的卢道华说,在巡堤过程中,刘安军从不离堤坝,紧急处理了多处险情。
12日晚上9点,刘安军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因为怕影响熟睡的家人,就睡在了床边的沙发上。13日早上6点,卢道华发现总是提前到的刘安军却迟迟没有来。正在诧异的他很快接到刘安军大舅赵贤树打来的电话——“安军出事了”。
那天早上,妻子张凤发现刘安军躺在地上,“我喊他,说‘刘安军,你怎么不理我啊!’‘刘安军,你怎么不理我啊!”此时的刘安军心脏已经停止跳动,再也无法睁开双眼,看一眼他至亲至爱的家人。
经解放军第105医院心内科专家分析,刘安军有早期复极病状,这是引起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多由过度疲劳导致。
铁血柔情真汉子
“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对于刘安军在防汛时的表现,刘安军的同事一点也不奇怪,“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军人气质,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时可以牺牲自己。”
今年大年除夕,作为镇民兵应急分队队员留守镇里值班的刘安军,突然接到通知,盛善路大孤山由于群众上坟引起森林大火。刘安军和30多名镇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迅速赶赴现场。当时,山上荆棘丛生,火势正旺,刘安军拿起灭火器就往前冲。
身旁的队员忙喊“火势太大,不要往前了。”刘安军说,“我在前头,你们在后面不断喊我,我应答就说明没事。如果没有应答,你们就赶紧组织救援。”最终,火势在刘安军和同事的配合下,得到控制,而此时的刘安军已是“面目全非”。身穿的迷彩服被燃烧的树木迸发的火星和荆棘烧伤划破,衣服、脸上和鼻孔满是烟灰,脚下的胶鞋散发出阵阵被火烤焦的糊味。
由于不怕苦、不怕累,身高1米82,高大帅气的刘安军,总是被同事称作“大个子”,但在家人和乡亲们的眼里,他又是孝顺善良的军娃子。
刘安军家后面有一位86岁的五保户老人,当兵期间,每次探亲回家,刘安军都会看望老人,和老人聊天,给他捶腿、揉肩、做饭。“他每次到我这,都是这抹抹、那扫扫,从来不闲着。”老人说,她和安军非亲非故,但安军却把她当亲人看待。
夏天,为了方便她储存食物,安军特地给她置办了一台冰箱,冬天,害怕老人冻着,又买来电热毯供老人取暖。“我眼睛不好,这次防汛前,安军来看我还说,等他回来,就带我去南京的医院看看,可他自己却走了。”说到安军,老人老泪纵横
重情重义,是老乡们对刘安军的评价。刘安军小学三年级时,曾不慎被电击中,恰巧被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紧急送往医院及时抢救,才最终苏醒。此后,刘安军就一直把这位吴德金老师当作父亲看待,当兵后每年探亲假都会去探望。
几年前,这位老师因病过世,师母韩之翠万分悲痛,刘安军就安慰她,“师母,不要难过了,老师走了,以后我照顾你。”此后,刘安军一直履行诺言,只要有时间就去师母家帮忙干活,他不在家时,就交代家人照顾师母。“每年清明,安军都会带上妻子孩子祭拜老吴。从去世到现在,一次都没落下。”韩之翠说。
洪水退处军魂永驻
因为参军的缘故,安军没办法时刻待在父母身边,退伍后,为了弥补对父母的亏欠,他加倍照顾老人。刘安军的母亲今年初做了手术,为了给母亲养伤口,安军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炖黑鱼汤,骑电瓶车送到父母家看着母亲喝掉。
刘安军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作为家里的独子,他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妹妹刘芳就是他一手拉扯大的。哥哥走后,刘芳几乎不能听到哥哥的名字,一听到就泪流不止,“只要有好吃的,他都给我吃,他小时候都没吃过零食。他还督促我念书,自己却忙着洗菜、做饭,照顾家里。”
刘安军夫妇新婚当日主动献血的照片曾刊登在江西省军区年鉴上。刘安军从2004年开始坚持每年无偿献血,到现在已献血达2500毫升。
刘安军的女儿今年才6岁,自从爸爸走后,一句话都不愿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爸爸的床旁。床头上,摆放着一张2009年的照片,照片里,年轻帅气的刘安军穿着军装,带着红花,正在和新婚妻子一起,在车上献血。“他们新婚夫妇结婚当日主动献血,我们都非常感动,这张照片刊登在我们江西省军区年鉴上。
”刘安军的政委李龙勤说,在刘安军的遗物里,他们找到一张献血证,上面显示,从2004年开始,刘安军就坚持每年无偿献血,到现在已献血达2500毫升。
刘安军去世后,他的生前战友专门从江西吉安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整理安军的遗物时,战友发现刘安军那根用了12年、已经斑斑驳驳的军用皮带。原来,军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自己军人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写在皮带内侧。这条皮带上,记录了刘安军参军、退伍、负伤、获得各项荣誉的点点滴滴,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中,是一个军人对自己身份的珍视。
“他用生命的代价、军人的魂魄铸就了一道永不溃破的堤坝。”刘安军战友戴星波含着泪说,虽然安军走了,但他高大伟岸的身躯将永远定格在大堤上、洪水里,定格在他的战友、亲人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心中。
“丹心卫国家翠柏丛中军魂永驻,汗水洒江河洪涛退处英容长存”。7月16日上午,和县举行刘安军遗体告别仪式,来自全市近千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为英雄送行,与英雄做最后的告别。(孙晖 记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