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仁四平保卫战详情 四平保卫战林彪因何败于杜聿明
不要以为一场战役仅仅是两个敌对指挥官的较量。无论是从战前的侦查、各种作战的准备,还是士兵的数量、士气及武器装备的质量,都会影响到胜败的结局。这么说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如果一个细节的疏忽,就会导致不一样的战果。
如春秋战国时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为鼓士气,华元让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都分到一块羊排吃喝,唯独忘了交代分给自己的御手羊斟一份。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正要接战,羊斟驾着马车直奔郑军营地而去,结果让华元当了俘虏,宋军自然战败。华元问羊斟为什么要这样?羊斟回答道:昨天你不给我羊肉汤喝,由你做主;如今战车往哪里开,由我做主。
在战争中,有时候一个士兵、一个间谍的作用,甚至能顶千军万马。现在重温四平保卫战,应该能总结出点情况来。四平保卫战从4月18日战斗打响,林彪指挥部队猛烈杀敌到5月18日从容撤退,拒敌于城外达一个月之久,到后来被杜聿明一路追杀,再到后来一路溃逃,用蒋介石描述的话说:**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中共称为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前后表现悬殊之大,确实令人惊讶,也令人奇怪。我觉得此役林彪败于杜聿明,亦非将领个人指挥问题所决定,实在是有如下几点因素造成的:
一、毛泽东判断失误。
1946年初,国共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进入和谈的时期。加上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确实让中国出现了避免内战的几丝希望,而毛泽东也对马歇尔寄予了极大希望,想通过马歇尔的调停与国民党达成合作,让实力不足的中共取得一个政治上的生存空间,在将来的联合政府中占有一席之地。
双方遣兵调将在东北大打出手,毛泽东的意图就是在东北站住一块地盘,以便和蒋委员长讨价还价。守住四平不仅赢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还要将国军的攻势彻底遏止在四平一线,以期达到敌军占领沈阳以南、我军占领长春/哈尔滨以北,双方平分东影响战局北的目的。
如果手里没有四平这张牌,凭什么去和老蒋谈判划线!因而一向主张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毛泽东,要求坚决保卫四平,发电报让林彪化四平街为马德里,作最后一仗,就在情理之中了。
问题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要的是独霸东北,要是把中共赶尽杀绝的,马歇尔岂能调停得了这个目的?不说别人,就连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都清醒的认识到,国民党要独掌政权,共产党要取得政权,要把中国这两个政治、军事对手撮合在一起,犹如天方夜谭。
四平保卫战的最后,看似塔子山被攻破而告结束,其实假设塔子山即便当时能守住,四平迟早以后也会失却,因为蒋介石绝不会就此罢休。想当年围剿红军还有五次之多,且兵力一次比一次强大。做为曾经的当事人黄克诚批评毛泽东,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他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该固守四平了。
现在看来,林彪完全是执行毛泽东的决策,与他的黄埔学长杜聿明打了一场败仗。
就像他曾经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错误的执行李德的短促突击战一样,尽管有出色的表现,但最后终究失败。通过四平保卫战,不仅是毛泽东,全军上下都认清了蒋介石的狰狞面目,认清了自己的差距和实力,更明白了以后与蒋介石的斗争路数,那就是,让开大陆,占领两厢,到农村抓民心工程,团结发动民众,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吃穿有吃穿,要支援有支援,保证前方打胜仗。
二、双方实力差距大。
四平保卫战失利,也是双方实力的反应。首先,从全国大环境上讲,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还是从土地管辖范围、统治人口数量上,共产党都无法和国民党相提并论。其次,具体到东北战场上,共军仍是以寡敌众,10万对抗30万国军人马,数量上处于1:3的劣势;再次,共军以日式装备对抗国军的美式装备,不仅是以劣对优,装备上有差距,数量上还有差距。
共军装备的机枪火炮不如国军多,炮火口径不如人家大,军机、坦克就更不能比了。
还有,共军士兵的军事素质、军事训练,哪方面都不如经美军训练又以学生兵为多的国军部队。1945年八路军先期进入东北的部队扩编很快,达到了30万之众,但招兵买马的兵员成分复杂,不外以下4种:一是工人,学生;二是溃散的国民党旧军人;三是成建制的伪满军队;四是打着八路军旗号、由国民党先遣军组织的武装。
国民党军一入关,后来收编的这些人员逃得逃、垮的垮,叛变的叛变,剩下与国军对阵的基本上还是八路军入关的那10万人马,即便是这10万来自晋冀鲁豫苏的八路军新四军,也还没有完全整合好。
新六军进入东北初次和共军在威远堡阻击的三纵交手,一个团就轻易的把三纵的防守击破了,廖耀湘就此认为东北共军不过如此,根本没把共军放在眼里。此后,共军官兵多次和新六军、新一军、第71军交战后,无不赞叹国军炮火之猛烈和准确,步炮协同配合之默契,战术动作运用之娴熟,战斗能力和作风之强悍。两句话,敌强我弱,差距巨大。
三、军心、民心不够。
入关之初,不仅在国军官兵中弥漫着厌战情绪,共军官兵也一样。大家认为和平了,该回家种地的回家,做生意的做生意,有忙着找对象要结婚的,有下馆子吃吃喝喝的,没有打内战的精神准备。而进行四平保卫战的时候,在领导们最后一战的宣传鼓动下,大家也都相信,打完这一仗保卫住这个胜利成果,就该休养生息了,没事了,所以鼓足劲打了四平保卫战。
这一败仗打下来,官兵们什么都明白了,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士气低落,悲观失望,失踪掉队的、逃跑的、叛变的都有了,所以部队由从容撤退,就演变为一路溃退了。
军心如是,再说民心。9.18事变前,东北一直是在张家父子的统治下,张学良易旗归顺国民政府后,老百姓在心里就有了国民党政权的印记。日伪统治期,老百姓知道抗联,对八路军没有太多的印象。
抗战胜利,看到入关的八路军穿的破破烂烂,武器陈旧杂乱,军容军威都不行。尽管有的部队把日本鬼子的军装、武器装备上,但老百姓也照样讥讽他们为“中国鬼子”。再看后来入关的国军,军装齐整,钢盔闪亮,汽车、装甲车、坦克轰鸣,确实是正牌中央军的模样。
通过这样一比较,东北的老百姓就认为,一是国军是正统的,二是共军长不了。入关后的林彪给中央发了个电报说,我们的部队来到了东北,东北的老百姓不认我们,以为我们是大股土匪。
所以国共一交手,失利的共军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连伤员都要自己抬着走,部队怨声载道,人员也越打越少,这是没有群众基础的结果。秀水河子战斗前,林彪让自己的秘书到附近一个小村庄搞土改实验,结果不到10天就把群众发动起来了,该村在秀水河子战斗中提供了20多副担架。林彪听到汇报后高兴地说:能发动群众,这仗就能打,东北就是我们的。
四平保卫战,既是共军失利的谷底,又是共军成功的起点,林彪从此走上了打败杜聿明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