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这首歌的意义】如何评价周杰伦的《千里之外》?

2019-08-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一月的萧邦>发行一年后的余温尚在,又加上<满城尽带黄金甲>强大的制作阵容和宣传力度,形形色色的音乐大众都在又一年的秋天翘首盼望周杰伦的新专辑.--那是遥远的2006年.作为专辑的主打歌<千里之外>,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电台.我深刻的记得各种音乐节目争相播报这首歌,自己也彻底沉沦进这首歌,极尽一切可能去找去听这首歌.如果说周杰伦早期四张专辑的歌曲略显前卫,那么中间三张,尤其是<依然范特西>,更尤其是其中两首极为经典的中国风歌曲,渗透进了最后一批非杰

《十一月的萧邦》发行一年后的余温尚在,又加上《满城尽带黄金甲》强大的制作阵容和宣传力度,形形色色的音乐大众都在又一年的秋天翘首盼望周杰伦的新专辑。——那是遥远的2006年。

作为专辑的主打歌《千里之外》,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电台。我深刻的记得各种音乐节目争相播报这首歌,自己也彻底沉沦进这首歌,极尽一切可能去找去听这首歌。如果说周杰伦早期四张专辑的歌曲略显前卫,那么中间三张,尤其是《依然范特西》,更尤其是其中两首极为经典的中国风歌曲,渗透进了最后一批非杰伦粉丝中。

【千里之外这首歌的意义】如何评价周杰伦的《千里之外》?

正如专辑要表现出繁花与毁灭的反差,《千里之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反差,从一开始清脆的泰式钟声与之后传统古风形成的听觉冲击,直接为整首歌奠定了凄美格局。开篇歌词也十分给力,匆忙相遇和匆忙离去的意境被刻画的很生动,让人意犹未尽又不断联想,用轻灵简单的旋律承载悲凉。而到了高潮处,费清亮绵长的嗓音表现的时代背景与周的沙哑嗓音展现的挣扎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中国传统乐器做背景音乐,使得整首歌曲浑然天成。

说道歌词,除了开头,“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这三句诗可以超越古人,放在宋词中都是上乘作品。放在当代,可以算是三行情诗之最。

然而,歌词可能开头水平拔的过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发如雪》),后面只能靠两句或三句的歌词白描进行整体框架的维持,连贯性不强。可以说用古体风写出全程高水平的歌词难度还是太大。如果把柳永、宋祁、李清照请来进行修改,应该可以达到歌曲与歌词的同步完美。

有趣的一点是,以前都说周吐字不清,然而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把歌曲后半部分费唱的一句:“我淋湿现在”听成了“我已是现在”。当时直接拍案叫绝,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如果是展现命运变迁,后者,应该会更好。我也曾经尝试把这句话写进文章中,非常可惜,从来没有达到过想要的效果。后来才明白,没有像如此歌曲的烘托和歌词前部分的铺垫,再经典的单句诗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各种评论周杰伦所有专辑中,很少会有人将此张专辑放在第一位,甚至不少人认为从《七里香》开始,周的歌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为什么这张被认为走“下坡路”的专辑成为周杰伦所有专辑里年度销量之最?作为一个曾经的路人粉,我认为,各大评论区的评论者都是周杰伦的老粉铁粉,周杰伦早期歌曲的曲风对他们影响至深,且此时周杰伦的音乐正在开辟一个时代,其意义非同凡响,所以好评基本都给了前四张专辑。

而后来的三张专辑,曲风变得全面,此时圈的都是音乐理解力尚浅或是传统音乐观念根深蒂固的路人粉,如果没听过周杰伦前期的音乐,自然会觉得这三张都是神作。

而《依然范特西》音乐有大众化的趋势,加上前期的影响力,路人粉也会忍不住买一张专辑(我目前手上唯一的音乐专辑,就是周杰伦的《依然范特西》)。

而路人粉不会去评论,只是音乐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会淡化,才出现很少对《依然范特西》高评价的现象。而我是在26岁时,对早已不关注的周杰伦重新回顾时,才发现他无与伦比的非凡魅力,很多歌曲当时第一次听没感觉扔掉现在重新听后,从路人(粉都不能算了)直接转为铁粉。

才开始评论他、关注他。但无论何时,我依然认为《千里之外》是一首极其经典的歌曲,是对上世纪中国传统流行音乐的升级延续,又是新乐坛风格塑造的作品。比起之后模仿者的口水歌,该歌曲依然很耐听。将来如果有后人听周杰伦的所有歌曲时,一定会惊叹他竟然能将这么多种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把握的如此精妙。

我想某一天我在街上再次听到这首歌时,一定会动容,怀念那个无与伦比的周杰伦和那个无法追忆的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