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歌南怀瑾】《永嘉大师证道歌 》证道者说一(上)

2019-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绝学]就是不学,无学位.无学位这个境界就是如来藏状态,在这个状态不存在学与不学的.平时学佛有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也就是照着做的,这样照着做.因为是学佛其实没什么可学的,就是心相应.但是刚开始无法心相应,所以就先从这个相上,然后慢慢的从这个形似渐渐过渡到神似,最后就回归了如来藏的状态.[证道歌南怀瑾]<永嘉大师证道歌 >证道者说一(上)到这个状态因为你就处于那种境界,它不存在学与不学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学成了,已经回到这种状态了,所以这种状态就没有个作意.那么这个学呢它就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

【绝学】就是不学,无学位。无学位这个境界就是如来藏状态,在这个状态不存在学与不学的。平时学佛有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也就是照着做的,这样照着做。因为是学佛其实没什么可学的,就是心相应。但是刚开始无法心相应,所以就先从这个相上,然后慢慢的从这个形似渐渐过渡到神似,最后就回归了如来藏的状态。

【证道歌南怀瑾】《永嘉大师证道歌 》证道者说一(上)

到这个状态因为你就处于那种境界,它不存在学与不学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学成了,已经回到这种状态了,所以这种状态就没有个作意。

那么这个学呢它就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状态生气呀、喜欢呀,人世间的这些恩怨情仇,它都能发起作用,但是你又知道如来藏状态这些是发不起作用的,所以你怎么样?你也克制呀,当你觉得自己生气的时候你就说“我不要生气”,但这都是造作的。如来藏状态它不是这样,它根本没有这种压的观念,而是他想去体验生气,他也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它是【绝学】。是绝学的,是无为的。

【证道歌南怀瑾】《永嘉大师证道歌 》证道者说一(上)

这个【无为】并不是我们平时人说的“我要无为”,这个事情来了、烦恼来了,“我要无为”,当你觉得你要“无为”的时候其实已经沾染了。而事实上是如来藏状态根本不是这样,他不是刻意要无为,而是没法有为,恰好是相反的。

【证道歌南怀瑾】《永嘉大师证道歌 》证道者说一(上)

在如来藏那种状态那种【无为】是没法有为的意思,没法有所作为的意思,没法发起作用的意思,没法升起的意思,就是无生法忍,根本就没法生气,不存在说我要忍这个生气。所以这就是【绝学无为】,这个【无为】和咱们一般人的“无为”是不一回事的。

【闲道人】—【闲】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事可做,在如来藏状态不存在我要克服某些事情、我压制某些事情,实在是只是根本就发不起作用。而咱们平时在实证中一直是很忙的,不是闲道人,是忙道人。就是在定中也是这样的,定中“心”也一直也是很忙的,一点都闲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念头隔一段时间它还会起,这些念头它直接就干扰你,所以定中的人一直就是忙啊、忙着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呢,因为这些忙,因为要“想办法解决”,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很多定境,定的境界是很多的,有的住于无想、有的住于空、有的住于无等等,很多、很多境界,因为你的“观”不同,所以就住于不同的境界,有的住于光等等,所以这个就是定中的情况它不一样。

那么在如来藏状态它是真正的【闲】,一个【闲】字就把它说完了。

【闲道人】,【道人】并不完全是指道家的,因为佛家刚从国外引进来的时候,人们不理解这个究竟是什么,于是佛家就借用了一个【道】字,因为道教是咱们本地产的,所以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就用了一个【道人】,其实是在这里【道人】指的是佛家的这一个。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也是分几个层次的,第一个阶段是在欲界定这个地方【不除妄想】,因为咱们在平时都是除妄想的,断妄想呀,不能让这个妄想起,断这个逻辑思维状态的。那么在欲界定这个地方,念头出现了它自然就消失了,不需要你加入任何观念它自然会消失的,所以这个就是【不断妄想】。

如果你加入了一个【断妄想】的观念会怎么样,那就直接进入定中了,因为定中就是在断妄想的。【断妄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要住于一种境界,住于哪种境界?住于没有念头的境界,也就是住于“我所执”,这就是除妄想的结果。

下一个就是【不求真】,【求真】就是追求一种境界,怎样【求真】呢?比如说他求空、求无,因为他要解决这些问题,他要追求,有所求,他听说如来藏状态的时候没法生气呀、没法喜欢其他的东西呀,求无住呀,他求无住、求无我,这样他用【求】,他认为能【求】来,所以是【除妄想】和【求真】呐都让我们的“心”有所住,住于具体的观察对象、住于具体的“所执”,也就是说“心”住于一些观念,在这个地方主要是一些观念。

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它即指的是欲界定这个地方,它的一个我们的心要把握的一个要点,这个要点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同时它还指另一点,如来藏状态它不存在除妄想【不除妄想】的,第一它无念,念头是妄想,但这个地方根本就无念,所以不存在除,【不求真】,因为它本来就住于这种状态了,没有其他的真可求,所以这是如来藏状态也是【不除妄想不求真】的,这个是一种结果。

欲界定那个地方是一种方法,操作的方法,操作的要点。那么【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放在如来藏的话那它就是结果。

然后在证入如来藏之后,还有一个过程,完成“烦恼即菩提”的过程。在如来藏状态没有念头,但你知道这一切念头同时都是如来藏的妙用、妙起,一切无常都是真常的妙用、真常的变现,一切妄想统统都是真常的另一种变现,空中的云朵都是水蒸气的变现一样,所以这些妄想,只有你到了如来藏状态之后,这些妄想也不存在除与不除的,它就来来回回就住于本体,不存在除与不除这回事的,也不存在求真不求真的,因为这些云本身也是水蒸气的组合,它本身就是真实的,无常即真常,烦恼即菩提,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又包含这个意思,最终的一个境界。

能够达到【不除妄想不求真】,那么如果放在“烦恼即菩提”这个阶段来看的话,那么这个人已经达到了“八地”以上的境界,也就是没有出与入了,这个一定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如果在前边那个“欲界定”那个地方,那也还是路上用功的。所以,这个【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句话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无明实性即佛性】,这个就是八地的境界了,【无明】即菩提嘛,烦恼即菩提,【无明】即真常,所以【无明实性即佛性】这个就是完成了另一个阶段的任务。只有当你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你就立刻就知道,一切的念头啊、虚妄啊,以前你认为的虚妄啊等等,统统都是如来藏的妙用,因如来藏而起,自性本空,一种妙用,不存在去与不去的,因为它本身就没有那种体性,不是不真实性,所以不存在去与不去的。

同时它是如来藏发起的一种作用、妙用,所以就是【无明实性即佛性】。

然后是【幻化空身即法身】,这自然界的一切境界是怎么起来的、怎么产生的?它统统都是因为如来藏而产生的,是如来藏的一种变现,就像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一样,一切的【无明】、一切的【幻化空身】统统都是水的一种形式,都是如来藏的一种形式,所以是【幻化空身即法身】。

要是你将来证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那么一切的有形可见的境界当下就是你的身体,和你是一回事,比如说咱们举一个例子,你现在是在教室听课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你是看见黑板上的字,那么但是在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完成能所双亡之后,那么你就是黑板上的字,你是这些字,但是你清清楚楚,心里是高度的清醒、高度的清明,比现在还要灵敏得多,非常非常清明。

再比如说,你看到路边的石头,你这样现在走路,看到路边的是石头,那么在如来藏状态,这路边的石头就是你,是你的身体,整个自然界这些都是你的身体,但是一切又清清楚楚。

那么石头和黑板上的字这统统都是【幻化空身】,但它同时又是你。是你,你就是指的你的思维的本体,思维的根本状态,也就是说你的【法身】。这就是【幻化空身即法身】。

《永嘉大师证道歌》二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无一物】,首先这个没有能观与所观,同时【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自观自在,当下“观”你当下的“心”,你当下的“心”自观自在的,不对任何境,这是在自观自在的时候,这是【法身】。以后大家会看到谈这个时还有一个是“报身”,报身是因他起用,也就是说,“自受用”和“他受用”这是“报身”。

也就是说你在“自观自在”的时候,那么因为你不显相,所以其他的人根本就看不到的。那么到报身的时候,它是因他起用,所以它可以显现一种身相,但这种身相又建立在如来藏的基础上,他的心非常非常的非常非常的深沉,就是那个大悲心,它没有那种造作的执着的心,所以这种身相又是非常好的,这就是【法身觉了无一物】,你不显任何相,其他人根本看不到。

然后【本源自性天真佛】,这就是自观自在的时候,一切都是非常灵活的,【天真】两个字表明了一点是什么?不是傻傻的、愣愣的,不像我们平时有的人把那种定的境界、愣神的境界当做了如来藏,他也觉得“哎呀!那一刹那没有念头,山河大地平陈、浑身清凉、没有任何念头”,愣在那里了,但他对这一切是清楚的,于是他认为是这个是如来藏状态了,当然在这种状态下他是一点都不敢肯定的,他仅仅是猜测,但他得到这种境界了,他就要这样认为,但事实上不是这样。

这个【天真】两个字就说明什么?非常活泼的,咱们形容小孩子就很天真,但小孩子是愣在那里吗?不是的,是非常活泼的。因此我们的如来藏状态是非常活泼的,定中也没有这样活泼,定中虽然思维也不是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没思维,也有思维,但定中的思维还不是很活泼的,因为什么?它住于一种观念,它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怎样解决念头的问题”,他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所以它不是活泼的。

如来藏状态就不是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形容的非常好。

【本源自性天真佛】,用【天真】两个字来形容如来藏,这一点可以说就是形容的非常恰当。这就像那个[丹霞大师]当年开悟之后,骑在那个佛像的脖子上,别的和尚都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怎么骑到佛的脖子上,一点都不恭敬”,让他下来他不下来,还是那样玩,于是大家就把方丈喊来,方丈一看就知道这回事了,方丈就说“我子天然。

”,后来[丹霞]就此为号,称[丹霞天然],也就是说自性天然,天然而成,天真佛和这个地方天真一样,丹霞天然。

【按:《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初习儒学。将入长安应举。方宿于逆旅。忽梦白光满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曰:“选官去。”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往何所。”禅客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

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才见马大师,以手托幞头额。马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遽抵南岳,还以前意投之。石头曰:“著槽厂去。”师礼谢入行者房。随次执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铲佛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镬铲草。独师以盆盛水净头。于和尚前胡跪。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谒马师。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座。

时大众惊愕,遽报马师。马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马师问:“従什么处来。”师云:“石头。”马云:“石头路滑,还弛倒汝么。”师曰:“若弛倒,即不来。”乃杖锡观方。居天台华顶峰三年。往余杭径山礼国一禅师。】

下面是【五蕴浮云空去来】,自然界的一切的这些烦恼、这些无常,就算平时说的那执着力作用下的因果,这些当它无法发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在如来藏状态你的心无法沾染,失去了这种执着力,它无法发起作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能够显现,也就是说不能够产生它本来的那种作用。

但是如果你没在那种状态,那么它一定是存在的,这是其中一点;第二点,即使在如来藏状态,那么你认为你就消灭了那个因果吗?不存在消灭的问题。因为因果有一个共性的和一个如来藏的妙用,所以它不存在一个消灭不消灭的,人不可能永远自观自在,一直就这样观着自己,他还要去对待平时的这种六道的人啊等等,因为这是如来藏的妙用,所以他要解脱他们、救助他们,但是事实上又没这回事,因为他们都是一种幻化的“心力”,但他还要这样去做的时候呐,那么这些【五蕴】它就像浮云一样来来去去发不起作用。

这个【五蕴浮云】在一般人它是显现作用的,虽然没实体,但显现作用;但在如来藏状态它不显现作用,但它并不等于它消灭。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