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共有几个徒弟】3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总结3)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具有温脏补肝,调理阴阳的作用,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吾师李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的
应用,只要抓住其实质,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
1 仲景遣方,意在立法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李士懋教授常说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以方示法,临床审症求因,辨证测机,法随机出,依法施治,凡是符合乌梅丸适用病机———肝虚而寒热错杂的,无论何证都可广泛的应用乌梅丸。
2 谨守病机、寒热错杂
临证遣方用药、审因测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特色。寒热错杂的病机,临床并非少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凡厥阴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杂证,皆可适用乌梅丸。
3 证有个体差异,治宜加减变化
厥阴病其实质是肝木虚寒、寒热错杂。随着个体差异,可出现多种病理变化,临床施用乌梅丸,当然随证加减。一方面根据阴阳气血
的盛衰和寒热的轻重,调整酸苦辛甘的用药比例;另一方面随着临床表现及其病机的偏差加减用药。无上热者,减黄连黄柏;无下寒者减
川椒、附子;体不虚者减人参、当归;口苦,心下热痛者,重用乌梅、黄连以泻火除痞;中寒呕吐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中降逆止呕;肝失疏泄、阴血不足、疼引胸胁者,加柴胡、白芍、川楝子以疏肝缓急止痛;肝气虚者加黄芪;肾阳虚者加肉桂;肾精不足加肉苁蓉、鹿胶;脾失健运加茯苓、白术;脾阳虚者加仙灵脾、巴戟天等;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行气疏肝。
可见临床随证加减,是乌梅丸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4 应用指征,首当凭脉
厥阴病肝木虚寒,其脉当弦、且不任重按,但由于临床个体的差异,随着病机的变化,又可出现许多兼脉。若脉兼滑数,则热象
偏重,可加大黄连、黄柏用量;脉兼缓或拘急或紧是阳虚寒重,可加大椒、附用量,或加吴茱萸、肉桂等;脉兼虚无力,是肝气不足,可
加黄芪以补之;脉兼细者,属肝阴不足,可加白芍,山萸等补肝之体;脉兼濡软者,是脾虚不运,加茯苓、白术、泽泻等以运脾化湿;脉
兼濡滞者,为瘀血阻滞,可以桃红、丹参祛瘀通络。总之,厥阴肝木虚寒,其病机变化多端,但从脉象来看,必见弦而按之无力之脉,
无论兼脉如何,都可选用乌梅丸,再以兼脉为凭加减运用。
5 验案举偶
5·1 眩晕案 郄某,女,57岁。主因间断头晕1年余,加重2天于1998年4月7日初诊。患者1年前晨起后出现头晕,以后间断发
作,曾卒倒1次。曾服中西药物及颈椎牵引等治疗,虽有缓解但时常反复。2天前突然出现头晕加重,颈项活动受限,伴胸闷恶心,两胁
胀满,血压不稳(23~15/14~9kPa),嗜睡,目不欲睁,纳差,二便调,颈椎X线片:颈曲度变直,C5、6骨质增生,钩突关节增生。既往有冠心病史4年。李士懋教授诊其脉弦缓,不任重按,舌淡苔白。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
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厥阴肝木虚寒,脾胃不和。予以乌梅丸加减:乌梅4g,炮附子12g(先煎),川椒4g,干姜5g,细辛3g,桂枝、当归、党参各12g,黄连7g,黄柏5g,吴茱萸9g,巴戟天12g,半夏8g。3剂后,头晕诸证悉减,唯颈项活动不利。上方加葛根、白芍各15g再进7付痊愈。随访半年未反复。
5·2 胸痹案 田某,男,60岁,退休干部。主因胸闷、心慌3年,加重半月于1997年6月12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因生气突然
出现心前区憋闷,抽搐,伴心慌、出汗、神疲乏力,遂就诊于省某院,按冠心病住院治疗后缓解,但不能停药,近半月来出现加重,经人
介绍来诊。李士懋教授诊其脉弦而拘急,按之无力。辨证为胸痹,厥阴肝寒,胸阳不振。以乌梅丸方:乌梅4g,炮附子12g(先煎),川
椒4g,干姜5g,细辛3g,桂枝、当归各12g,黄连5g,黄柏4g,红参12g,肉桂3g。7剂后症大减,然后停服西药守方再进7剂,病缓解,后改用桂枝加附子汤调理,随访1年未复发。
总上所述,乌梅丸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有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依据的。可辨证应用于临床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