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炮】如何评价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应该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量产、服役并加入战斗的火箭炮了,它的“同级生”和后辈的参战次数绝对比不过她,所以也算是身经百战。
要注意一点,喀秋莎这个称呼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上的喀秋莎一般用来特指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BM-13型132mm火箭炮。然而实际上喀秋莎是一个大家族,从小到可以装在GAZ吉普车以及T-60轻型坦克上的82mm BM-8-26火箭炮,到通常只装在大载重量的“斯蒂贝克”卡车上的双联305mm BM-31重型火箭炮,这些都可以叫做“喀秋莎”
作为研发的比较早的导轨式火箭炮,喀秋莎的发射车造价很低,一般就是用一些钢轨和钢架焊接起来的发射架装在一辆吉斯-5(Zis-5)中型载卡上(稍小一点的GAZ-AA也可以),然后再在汽车上装置一套电子遥控点火装置就完成了——几乎任何一个苏联汽车厂都可以生产这种东西。
BM-13和BM-8型喀秋莎的主要创新在它的炮弹上——早期为RS-132和RS-82航空火箭,后期更换为战斗部威力更大的M-13和M-8火箭。苏联的火箭研究起步非常早,甚至在沙俄时期就有齐奥尔科夫斯基这种火箭科学仙人存在,因此苏联对固体火箭武器十分重视并大量拨款。
苏联第一款实用的固体火箭弹是1937年定型服役的82mm RS-82航空火箭弹,这种火箭可以轻松的挂载在I-15比斯、I-16、斯勃等战斗机/轰炸机机翼下,用于对地攻击,或者使用定时引信进行对空攻击。
这种火箭弹装有一个360克左右的高能炸药破片战斗部,等效威力约为700克TNT,相当于当时的一发76.2mm坦克炮高爆弹的威力,对付开阔地的步兵目标杀伤效果非常优秀,即使是用来射击当时大多数的铁皮坦克也能造成很可观的损伤。
火箭结构总体比较简单,但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柱浇筑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药柱浇筑时留了气孔或者杂质就会严重影响推进剂的燃烧,从而大幅降低火箭弹的射程和精度。苏联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终于在1938年左右完善了所有相关技术,并在一年后的诺门罕战役中给密集编队的日军脆皮轰炸机好好的上了一课。
诺门罕的优秀表现坚定了苏军高层把这种新型武器地面化的进程,不过因为RS-82是标准的空射火箭,直接照搬到地面载具上存在最大射程不足的问题,所以苏军高层要求设计师们拿出威力更大、更适合地面作战的版本。于是,在1941年初,这种新型武器完成定型并成功通过了国家验收测试。
BM-13喀秋莎的单位时间投射密度很大,远强于同时期的牵引、自行火箭炮——没错我说的就是你!德国6管150烟囱!喀秋莎的M-13可以十秒钟内发射24-26发132mm火箭弹,射程达到了8-12公里,能覆盖很大一片区域,而德国的150mm牵引式火箭炮虽然威力更大,但是一次齐射只有6发,且射程不如BM-13。可以说喀秋莎是当时火箭炮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