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代表什么动物 鹬蚌相争成热议 大家在争什么呢?

2019-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一个阶段有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质疑<羿射九日>中有一个字用的不合适,蹚字不合适,因为大江大河都被蒸干了,没有水,蹚不合适,用引网友的热议.人教社当时的回应是考虑以后调整.今天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鹬的嘴被蚌夹住还怎么说话?男孩对课本发出灵魂拷问>又一次引发了网友的争议.鹬蚌相争代表什么动物 鹬蚌相争成热议 大家在争什么呢?文中的语文老师的观点就是对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点赞,对知识较真的精神点赞.这一次出版社的观点是不会更改教材.在热议的背后,知常容也提出一个问题:鹬蚌相争,争

前一个阶段有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质疑《羿射九日》中有一个字用的不合适,蹚字不合适,因为大江大河都被蒸干了,没有水,蹚不合适,用引网友的热议。人教社当时的回应是考虑以后调整。今天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鹬的嘴被蚌夹住还怎么说话?男孩对课本发出灵魂拷问》又一次引发了网友的争议。

鹬蚌相争代表什么动物 鹬蚌相争成热议 大家在争什么呢?

文中的语文老师的观点就是对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点赞,对知识较真的精神点赞。

这一次出版社的观点是不会更改教材。

在热议的背后,知常容也提出一个问题:鹬蚌相争,争什么?谁应该深思?

鹬蚌相争代表什么动物 鹬蚌相争成热议 大家在争什么呢?

这个故事选自刘向编的《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

这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赵惠文王时期,赵惠文王听过的人可能不太多,他的父亲知名度比他高,他父亲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是武灵王的次子。他的手下大臣知名度也很高,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将相和》中的两位主角,蔺相如,廉颇,还有长平一战被白起杀掉的赵国主帅赵括的父亲赵奢等等。

鹬蚌相争代表什么动物 鹬蚌相争成热议 大家在争什么呢?

苏代又是谁呢?

他是苏秦之弟,有说是弟,有说是族弟,他们属于纵横家,纵横一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很好,能抓住要害,能用三寸不烂之舌消除一场战争,或者发起一场战争。张仪被人打个半死,他张口问他老婆的第一句话是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老婆说舌头还在,他就放心了。因为有舌头就有了一切,这是这一派的最显著的特点。

故事的背景是这个样子,秦国开始强大,此时的赵国因为胡服骑射的变革之后也变得十分强大。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实力最为弱小,只是地方远离中原,相对来说主要的威胁是齐赵。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拓展地盘。在这种情况下,苏代作为燕国的一方的说客希望赵国不要攻打燕国,消除这一场战争。

怎么说服赵惠文王,苏代就打了一个比喻,用了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鹬蚌相争来说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苏代将鹬比作赵国,蚌是燕国。苏代选用这两个动物作比喻是很符合赵燕两国当时的关系和实力差距。蚌生活在水里,不会主动去攻击鹬,就暗示燕国是不会主动攻打赵国的。但鹬却拥有攻击蚌的实力。

这个时候,苏代就说虽然鹬的实力很强大,但是也有风险,因为蚌也有可能给鹬造成灾难。

苏代说虽然燕国打不过赵国,但是还是可以扛下来的,接下来彼此相互死扛,实力都会被削弱,旁边还有一个强秦在那边,最后反而最获利的就是秦国

燕赵相争的结果就是让秦国坐收渔人之利。

这就是鹬蚌相争之争。

二年级小朋友提出《羿射九日》蹚不合适,如果的确没有大人指点,知常容觉得这个小朋友还是挺好的,起码知识面挺广的。

但是《鹬蚌相争》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这位同学他能提出质疑说明他经过思考,观察仔细,爱动脑筋,这是他的一个好的学习品质,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种质疑方向需要鼓励吗?大人真的需要鼓励孩子往这个方向发展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刘邦是蛟龙生的。

刘邦左腿有72颗黑子,你去你的大腿上画72颗,你去看一看你那腿成啥了。还有72颗是谁数出来的。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提出这样的质疑,需要进行鼓励吗?

任何文字的形成都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换成现在你跟别人说,这个人是蛟龙生的,会有人相信吗?不但蛟龙生的,左边大腿还有72颗黑点点,会有人信吗?

那是不是就以此为标准来证明司马迁就是一个胡说八道的主呢?几千年下来,有谁说过司马迁是一个不靠谱的主呢?有谁因此觉得《史记》是不好的,几千年来又有谁提出应该把这些不靠谱的地方修改呢?难道他们都没有发现吗?《史记》的评价什么时候因为这个而降低了呢?无韵之离骚又有谁不承认这一美誉呢?

人该不该慢慢成熟呢?这又是一个可以争的内容,令人深思。

如果这一篇文章,教师提前将故事的背景交待清楚,引导孩子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真正要表达的精华,那么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字面上吗?这是不是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呢?

相信有很多人支持这个孩子,认为这个孩子这种质疑能力就是不畏惧权威,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开端,这真的是一种创新能力吗?

还有人会认为这孩子就是一个杠精,那这个孩子真的是杠精吗?

为什么一篇课文出现质疑声音,往往都会形成热点,公众高度参与《鹬蚌相争》,那到底在争什么?在这争这篇课文是否合理吗?大家热议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所以知常容觉得透过这些,的确让人深思。鹬蚌相争到底在争什么?谁是鹬,谁是蚌,那渔夫真的有吗?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

有没有答案呢?肯定没有答案,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问题是争议的背后我们的最大公约数又没有找到呢?

当理性看待这起事件之时,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