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如今,新的创新教育浪潮正向我们走来……
学校将迎接创新教育的挑战
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礼貌教育。它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融为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教育进入崭新时代。
应对创新教育时代,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在教育变革发展中面临新问题
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然而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与之配套的资源建设跟不上,应用效果更是难尽人意。
一是高效课堂落地难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课标,用着老教法。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各项考核的第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思考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是课程建设落地难大多数学校关注课程改革,但有一些学校徘徊观望,畏缩不前。学校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等缺少整体规划;对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潜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难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一些教师在生活上不顺心,表现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失衡,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失衡等。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四是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不会用。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但信息化平台也不愿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多措并举推进学校教育与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段话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这个方向点,紧紧抓住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点,找准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点,用心贯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快速用好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这个支撑点。
一是把握方向,推动育人模式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社会职责感,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新时期、新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管理形式将发生变化。"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将构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为适应这一模式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人才考录模式。
其次,教的方式将发生转变。网络教育、数字化学校、在线教育、云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研修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教育教学方式将应运而生。教育阵地也会从学校教育拓展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再其次,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将变为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学生自主学的混合式。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学习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
二是抓关键点,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务必解决好学生需要什么,学校能做什么,学校如何做好等问题。中央教科院杨宝山教授认为,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依据看待课程学习;从学校的角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审视课程实施;从育人的高度,以课程实施为依据进行顶层设计"。
2014年,北京十一学校获得了"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十一学校的获奖,不仅仅仅是因为她的走班制,265门选修学科,而且因为十一学校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变;是因为这样的课程改革构建了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该校校长李希贵说,"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一样,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我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为什么到江苏省锡山中学学习考察的人摩肩接踵?是因为锡山中学站在育人的高度,以学科规划与研究为突破口,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进步,也有力地推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因而锡山中学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项活动中屡屡获得大奖。
总的来说,课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与学校有以下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实施。做到"五个明晰",即明晰原则、明晰思路、明晰目标、明晰实施的资料与路径、明晰职责人及激励评价制。
二是课程整合与实施。首先,国家课程要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透过选取、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贴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金太阳教育二轮专题课模式:科学设计专题——构建体系、详简适当;透过目标引领课堂——明确目标、依据考纲;透过创设问题情境——素材典型、问题科学;透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学习、多维互动;透过归纳基本观点——准确精炼、规范全面;透过典型问题诊断——解剖分析、提高技能;透过强化专题检测——熟练运用、提升潜力等,从而有力地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其次,学科课程要层级化。学校领导与学科教师要有学科整体视野,有学科规划,要实现学科内深度融合。透过三年一体化的学科规划,整合每个学科的目标、资料、评价及资源,实现学科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考试选取实现目标、资料的分层分级,实现学科课程层级化。再其次,校本课程要特色化。学校依据学生兴趣、选拔需求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潜力,开设课程超市,建设校本化课程;学生选课走班制,实现课程建设的特色化,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是找准突破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突破点在课堂。资源汇聚在课堂,关注点在课堂,质量提高也主要看课堂。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是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加速器。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
要明确课堂的目标。要抓课堂的两个核心,即给孩子学习的工具和为学生带给学习的阵地。个性化的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学习的阵地就是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的学习小组建设务必做到"分组有原则,团队有组织,小组有文化,座位有模式,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评价"。
要用好三支队伍。即班级管理小组、学习小组和科研小组。透过管理小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落地生根。透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现实。透过科研小组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实现教学相长。
要把握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师教学的维度,课程实施的维度与课堂文化的维度。学生学习的维度透过观察学生的准备状况、倾听状况、互动状况、自主状况与目标达成状况来实现。教师教学的维度透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学习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学习兴趣的诱导、学习过程的督导与学习困惑的辅导来实现。
课程实施的维度透过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潜力、课程资料的实施潜力、课程评价的运用潜力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潜力来实现。课堂文化的维度主要是透过师生的思考、课堂的民主氛围、课堂的创新表现及课堂特色体现出来。
四是抓好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的支持度、参与度与行动力度。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切入点。
教育局与学校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要明方向,强职责,重落实,要抓方案制定,抓教师培训,抓过程督导,抓总结评价。
教师自身也要清楚,"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透过宽厚的教育理论,广博的相关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与教育技能;透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决定力,缜密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不竭的创造力,高明的协调力,强大的自控力,醉人的亲和力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我的情智素养;透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才能成就自我的专业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自我的教育梦想。
五是用好支撑点,以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应对扑面而来的、以教育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革命浪潮,教育信息化为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带给了一个很好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它对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部分目标要求。教育信息化中简便、实用的操作平台,可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带给超多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带给优质、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人文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时、有效的指导服务。
新技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实质上是国家引领的一场教育革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有十分的胆略与气魄,用心投入课程改革的洪流,去实践、行动和奋斗。
新技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实质上也是教育领域里的一次自我完善。教育工作者要有教育家的理想与情怀,在推进新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也实现自身的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