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 寻找和创造真正属于你的大学
编者按:金秋时节,又到迎新!各新闻与传播院校都积极开展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其中,迎新大会上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迎新致辞及寄语,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各新闻与传播院校的迎新致辞及寄语,对青年新闻学子初步了解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正确掌握新闻学学**方法、蕴育形成新闻理想等,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也应该是我们新闻教育界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内容。
一篇精彩的迎新致辞及寄语,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或许并不亚于一堂课上的专业传授。
为此,经联络商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与人民网传媒频道共同开展“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新致辞及寄语”征稿活动。热烈欢迎各新闻与传播院校领导、老师、毕业生、在校生积极投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初次来到华南第一学府的中山大学,也带着陌生、好奇、兴奋和对未知的满腔期待。只不过,我是来任教,同学们是来求学,角色有所不同。
四年过去了,我深深喜欢和热爱上了中大,我相信,四年之后你们也会这样。今天的开学典礼,很荣幸能代表教师发言,我主要想跟各位同学交流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第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但你要学会寻找确定感。
我们正在经历和见证中国转型的历史时刻,但也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都逐渐开始充满了一些不安全感、不确定感。这种不安全感充斥着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性的焦虑,比如空气、食品、住房乃至身边的人。
对各位来说,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更多来自学**阶段如何能够出类拔萃,今后毕业如何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如果留在广东工作如何安家立业。因为缺乏安全感,人就比较容易焦虑,失去定力和聚焦点,**惯什么都尝试一番,只为简历上能够多填写一些实**实践的经历,或者拼命地选修更多课程、旁听更多讲座,想法设法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和社会关系网。
你要学会在不确定中寻找和建立你的“确定性”,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和思考,即“博学”和“慎思”。学科的细分,对知识体系形成了建制化的区分和人为化的割裂,你会有自己主攻的专业,但不妨可以多读点杂书,然后逐渐回到你最感兴趣的领域。
要警惕互联网时代,受海量信息的诱惑和纷扰,你容易读的多、想的少,知道的多、理解的少,检索的多、消化的少,因此必须要建立你的书单,要在大学时代至少啃掉一些难啃、难读、艰涩的经典。培养自主学**的能力、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恰恰是你面对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最能让自己建立确定性、拥有安全感的基石。
第二,这是一所令人自豪的学校,但你要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它的光环。
国内有很多知名大学过去都曾经是中山大学,但只有我们是孙中山手创的,也就是当年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孙中山先生在小礼堂前演讲中提到“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在马丁堂前演讲中提到的“非学问无以致建设”,还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和精神遗产,相信会让你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
但是,请各位从现在开始,把考进中山大学的喜悦放到一边,自我清空、从零开始,以“无知”的心态去投入大学阶段“求知”的生活。请各位在未来的求学过程中,努力剥离掉身在此地你可能享受到的优越感,不要满足于华南地区“第一名校”的光环,而要放眼全国、胸怀世界,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定位、发展和竞争;请各位把你们将来实**、工作和生活的世界,延伸到更远的北京上海或者中部或西部,而非仅仅只是广州和深圳……保持平常心,也就是保持谦卑之心、自省之心、进取之心,由此才能追求真正的卓越。
第三,做一个快乐的人,更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
只有真正听从内心呼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有真实意义,才能体会读大学的快乐。青春是一场旅行,是一场很难被你精准规划、完美设计的旅行,是一段快乐而未知的探索之旅!个人的那些小痛苦对世界来说不过是一粒尘埃,短暂的得失在人生长河中不过是一个逗点。这样想,便不会太在意眼前得失,也能更加轻松、快乐地做自己想做得事,最重要的是——成为你想成为的最好的自己。
与你的快乐相比,不要忘了坚持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今天这个社会,人们很容易陷入无止境的**、无边界的规则和无底线的竞争。只有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你才能不仅让自己快乐,也能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更快乐,将来也才能让你的家人、爱人更快乐。
归根结底,再好的大学只是给你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些资源,真正属于你的大学要靠你自己来寻找、体验和创造。在自我认知上,保持平常心;在刻苦求学中,寻找确定感;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做一个快乐而善良的人,就是我最想跟各位共勉的三点。
谢谢大家!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人才,“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新闻生产社会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等。
国家网信办网研中心特约研究员,我国首部政府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作者之一。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课题,主编或撰出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报道如何深入》、《记者如何专业》等10余本著作,在SSCI或CSSCI中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曾获广东新闻金钟奖、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十佳优秀论文、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优秀论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