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国货当自强!国产医疗器械“扛把子”股价创新高
2月27日,迈瑞医疗(300760,SZ)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快报,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53亿元,同比增长23.09%;实现净利润37.19亿元,同比大增43.65%。28日,迈瑞医疗强势涨停。龙虎榜数据显示,深股通、游资、机构等各方资金抢筹的迹象比较明显。
3月1日,迈瑞医疗股价再升0.86%至128.39元/股,创上市以来新高。截至收盘,公司总市值达1560.8亿元。
据中国证券报3月1日报道,国际知名指数公司明晟公司(MSCI)宣布,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预计成分股中将首次纳入27只A股创业板股票,迈瑞医疗也在其中。
记者注意到,2月14日~19日,共有多达83家机构赴公司调研,其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这或许也显示出机构对于国产医疗器械龙头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
事实上,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曾长期为国外巨头所占据。成都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诚(化名)表示,国产自主品牌需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资深医疗行业从业者董向阳(化名)则认为,医院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器械好不好用,而不能光看品牌。
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容量日益增大,迈瑞医疗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市场规模已达到3696亿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仍有一定差距。对此,成都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诚深有体会。
"医生肯定是希望用最好的设备。"李诚表示,越是有资历、有能力的医生,越是倾向于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因为他们不想因为工具耽误对病人的治疗。由于医生是技术工种,所以通常情况下,有资历、有能力的医生在医院设备采购上的话语权相对较大。
"现在医院采购医疗器械都是药械科在负责,各个医院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自主配置设备。一般来说,一些一流的三甲医院有这个经济实力,并且它的医务人员的配置也是顶尖的,那么它可能会考虑去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因为不差这个钱。而二甲以下的医院,或者一些民营医院、社区医院,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适当采购国产的、性价比高的设备。"李诚告诉记者。
他进一步指出,由于医院对医疗器械的品种、数量的需求较大,因此上述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很多医院现在也开始大量使用国产器械了,但是整体来看,就大型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设备、派特CT)、高值耗材(如心脏起搏器、人工颅骨)及一些外科常用的医疗器械等而言,国外医疗巨头的产品还是有一定优势。
而在迈瑞医疗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及了这一问题:"由于医疗行业对可靠性的要求高,对于价格相对不敏感的三甲医院更信赖传统国际巨头产品。"
对此,李诚表示,对国产医疗器械"低端"的刻板印象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所以要纠正的话,难度也很大,需要时间。"其实就大部分医疗器械来说,一直是这样的情况,进口的比合资的贵,合资的比国产的贵。这个有点像汽车。"
此外,李诚也提到了大众对国外产品的崇拜心理。他表示,要扭转这一心理,国产自主品牌只能靠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
《每日经济记者》记者注意到,在采访过程中,李诚多次提到了"国货当自强",这或许是医务人员对于国产医疗器械寄予的期望。
由于不断采用新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据迈瑞医疗招股说明书,2015年~2017年,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约为9.88亿元、9.90亿元和10.18亿元。不过,迈瑞医疗看似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在国际医疗器械巨头面前则是"小巫见大巫"——美敦力仅2016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就已超过20亿欧元。
支撑国际巨头巨额研发投入的是其巨大的营收规模,全球前十大医疗器械公司的2016年度的销售额均在80亿美元以上。相较而言,作为国内"一哥"的迈瑞医疗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其2018年的营收规模也仅为137.5亿元左右。
对于国产医疗器械竞争力较弱的问题,资深医疗行业从业者董向阳解释道:"国内医疗器械才发展20多年,国际巨头好多都是百年老店了。百年时间,沉淀下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品牌、口碑和企业文化、发展经验。"董向阳表示,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还需要时间,不可急功近利。
公开资料显示,在上市公司主要的国际竞争对手中,"百年老店"包括荷兰皇家飞利浦、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德尔格、瑞士罗氏、日本东芝。相较而言,成立于1991年的迈瑞医疗还显得有些"稚嫩"。
董向阳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借助中低端产品做大规模。"先依靠基础产品积累一些‘家底’,投入技术研发,争取慢慢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所突破。"事实上,这也是包括迈瑞医疗在内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路径。
对于大型三甲医院更倾向于配置国外先进设备这一事实,董向阳表示,器械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医院来说,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器械好不好用,而不能光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