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的近义词 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当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时,武义人民就会不禁想起近70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近70年前,由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神州大地举国上下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热潮。当时的武义、宣平两县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1950年末至1953年3月,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动员适龄青年报名参军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响应,自愿报名参军青年就达1万余人,经过认真挑选,被输送到部队的有2100余名。
各地涌现出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感人事迹。“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成为新风尚。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700多名武义青年、200多名宣平青年直接赴朝参战,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赞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l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武义县委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根据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通知精神,建立县抗美援朝分会,具体负责宣传、征兵动员、捐献、签名、组织游行等具体工作,并向各区乡下达《对目前开展抗美援朝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地借土改后农民高涨的情绪,全面动员,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和征兵动员等各项工作。
现年89岁的退休干部胡彬,当年正在武义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机关工作。作为县委的一名工作人员,胡老参与了武义县抗美援朝宣传与参军动员工作。他这样回忆:
1950年12月初,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并列有三大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会上,人人表决心,选派干部赴朝鲜,参加志愿军的战地服务工作。1951年2月,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四次战役,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较量也进入白热化。1951年春节前夕,省里下达了动员参军的任务,分配给武义县的扩军名额是两个连,250人。
此时已临近过年了,县里下发文件,要求各区乡即使春节期间,也要做好参军参战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志愿兵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贡献。
过了元宵节,我县各地的动员参军工作就进入报名阶段。为鼓舞士气,县委书记李树平等领导到清溪区所在地东皋和曲湖乡的几个村子去视察。所到之处,不管是在乡政府,还是在村农会,到处是热烈的报名参军场景。青年农民兴奋地排着队,挨个在登记桌子前报名。身旁还围着一大群人,这些人中,有参军青年的父母,兄妹,或者妻子。他们是为自己的亲人报名参军来鼓劲的。
李书记看到这样的场面,连连说“了不起,了不起!”
到1951年4月,动员参军工作结束时,武义县参军参战的青年有700多人。
从胡老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经过土改的武义人民保家卫国的激情和决心被激发,武义抗美援朝运动的盛况可见一斑。
今年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县经贸局退休干部管明达也对自己当时报名参军的情况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1950年底的一天,双坑乡管宅村在由祠堂改建的小学校里召开全村大会,乡长亲自来村里做动员报告,动员青壮年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上,乡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乡亲们,美国鬼子打到了朝鲜,还要打到中国,毛主席号召有志青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7岁的少年管明达因为上过初中,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之一,和乡长有过一面之缘。
“我报名,我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听完报告后,热血沸腾的管明达马上报名参军。同村师范毕业回乡的管银富也和他一起参加了动员大会。看管明达报了名,管银富也毫不犹豫地举手报名:“我也去,我也报名。”一时间,会场掌声雷动。
不久,管明达就接到入伍通知。第二天,便同村里、乡里一同入伍的青年到新宅区政府集中,然后步行到县城,编队出发,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1951年3月,武义县中枢乡孙里坞村的孙金宝和村里其他23名同时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一起奔赴前线。他曾这样回忆当时参军的情景:
1951年,我刚满21岁。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不想让我参军的,因为战场很危险,怕我有个万一。村里召开动员会后,我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志愿军,成为抗美援朝的一名战士。”1951年3月,我和村里其他23名志愿兵战士一起奔赴战场。
他依稀记得当时浩浩荡荡的欢送队伍。“当时县城人山人海,比过节还热闹。我们穿着整齐的军装,戴着大红花,从县政府一直到宝塔路,道路两旁站满了送行的人们。大家都为我们鼓掌欢送,人群中很多人都哭了,场面真是让人感动。我也很高兴,觉得很光荣。”
与此同时,宣平县委也于1951年2月27日向全县各区乡下达《关于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要求广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订立爱国公约,并实行签名,确保完成参军任务。1951年5月1日,宣平县委响应丽水地委《关于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与准备“五一”大示威的指示》,组织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和各界人士,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游行大示威。
樊川乡樊岭脚村全村总共863人,只留下51位老弱病残的村民看家,其余村民全部参加了县里的游行示威。经过宣传发动,宣平县有200余名青年参军入伍。
在发动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的同时,浙江省抗美援朝分会根据全国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于1951年6月5日向全省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踊跃捐献飞机大炮作好优抚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通告》,武义、宣平两县积极响应,掀起了签订爱国公约、增产捐献的热潮。
武义县总工会筹委会发动全县20个基层工会的925名职工订立爱国公约,捐献手榴弹和飞机大炮款9246.03元;武义县城关镇第二村第四组共14户,户户制订了爱国公约和增产计划,全组捐献102元,其中一户就捐了17元;下王宅村妇女捐献稻谷1933公斤和金子1.
2钱;叶长埠村一农民捐款20元;宣平县立中学捐款16.64元。1951年12月,武义县人民文化馆组织赵宅业余剧团在文化馆剧场为抗美援朝义演一周,收入全部捐献出来用于购买飞机大炮。清溪区群众捐献飞机大炮款2万元。
据1990年编印的《武义县志》记载,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武义、宣平两县共捐献飞机大炮款16.46万元,完成计划数的217%。其中:武义县捐款11.9万元(旧币),51400余人在和平运动书上签名,23600多农民订立爱国增产公约。
宣平县捐献飞机大炮款4.56万元(旧币),44100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保卫世界和平大游行,28665人在和平运动书上签名,33526人参加了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投票。
1953年7月,经过近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县志愿兵在战场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抛头颅、洒热血,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
据2003年3月编印的《武义县民政志》记载,我县被确认牺牲并被评为烈士的48人,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奋不顾身、奋力拼搏、英勇献身的有俞增富、陶远旺、项子芳、徐金明、吴德广等烈士,还有16岁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女战士陈美月。
那是一场惊天气、泣鬼神的战争,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风采。回首那场半个多世纪前的战争,幸存下来的抗美援朝武义兵们,仍然激动不已、感慨万分。
退休干部许余星,今年88岁高龄。他神采奕奕,耳聪目明,声音宏亮,说起以前抗美援朝中“九死一生”战斗时光,思路清晰。
1953年6月25日,我所在的志愿军21军62师185团3营8连奉命前往东海岸咸兴地区参加金城反击战。一路上,美军的飞机像乌鸦一样在头顶盘旋、扫射、轰炸。行军中,战士们没睡不好觉,一边走一边打起瞌睡,后边战士的头常常会撞上前面战士的背包。
下雨天,筋疲力尽的战士们还要用发下来的雨布把武器包好、保护好,自己淋湿了不打紧,武器可不能有丝毫闪失。就这样,在恶劣艰难的环境中,志愿兵战士顽强地坚持着,最终准时赶到了金城前线,及时接替60军防守刚刚攻下来的阵地——99.2高地。
99.2高地到处是美军投下的蝴蝶弹,一碰就炸,让人猝不及防,所以阵地上每天都会有战士牺牲。因为没水喝,有一次,我们去敌人控制的一个水坑里打水。刚灌好水,就被敌人发现了。我立即背起水桶,飞快地往自己阵地跑,炮弹在我身后轰炸。好险哪!等我跑回我方阵地,再看装水的桶,上面已被炸出三个洞,水也漏光了。
一天,我跟随连长去三排视察,正遇上敌人打炮,一发炮弹落在我们身后,我立马把连长推倒趴在他身上。炮弹引信响了,正在我们两人闭着眼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炮弹不知道为何却没有炸开。我又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一次我和通讯兵小张去汉江边原敌人的仓库查找弹药时,敌机来了,密集的子弹向我们扫射了过来。我们迅速躲藏,小张往山上跑,我躲在公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下。一枚炸弹正好在附近炸开,并炸出一个大弹坑。想着炸弹不会这么巧,再一次落在同一个弹坑里,我就跳到弹坑里去躲,但弹坑太烫,我又爬出来,往山上跑。
无巧不成书啊,第二架飞机又将炸弹投进了那个弹坑。真是太险了,我又躲过了一劫。上阵地后,我和连长一直在连部的猫耳洞口过夜,因为洞口空气好。有一晚我突然想到洞里睡觉,连长也同意了。结果当晚敌人就在洞口扔了一发炮弹,地上炸出了一个一米左右的大坑。我和连长再次从死亡线上幸存下来。
1953年7月26日晚,我到连部去。突然,八连阵地被炸开了花,炮弹密集剧烈。连长马上让我通知各排准备战斗。冒着炮火,我跑到各排猫耳洞去传达连长的命令。就在我传达完命令掉头走出一排二班的猫耳洞回连部的路上,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二班的猫耳洞洞口浓烟滚滚,炸声一片。
全班战士壮烈牺牲。我忍着悲痛跑回连部。为了尽快和上级取得联系,连长令我查看线路。此时天已黑,我利用炮火的光亮边走边仔细查找电话线,并很快发现了断线。情况紧急,我毅然用双手拉起电话线的两端,用身体当做导体连接起通讯线路。线路接通了,我整个人顿时就麻了。
退休干部管明达有着28年的军旅生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管老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事。而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其中的苦和累以及命悬一线的经历。
在战争中,部队以日行四十至五十公里的速度急行。白天翻山越岭已是辛苦之极,晚上也只能睡在山沟里、树林间。有一天晚上,我们分散地住在一座大山的山坡树林里。由于行军的劳累,大家倒下就睡着了。“咣当,咣当!”炸弹一下子把我们惊醒了。
我们立即从自己搭起的简易帐篷里跑出来,看见离自己不远的对面山沟被照明弹照得如同白天一样,来回穿梭的五六架敌机正对着兄弟部队的一个连队狂轰滥炸。炸弹落在对面的山坡上,山沟里爆炸的火光和浓烟像一朵朵白色的毒花,吞噬着山沟里人们的生命。
住在自己挖掘小洞里的朝鲜老人、妇女、小孩,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哭着喊着,到处逃命。正在对面山沟作业的志愿军战士也受到了敌机的轰炸。敌机扔完炸弹,嗡嗡嗡地叫着就飞走了。留下的是一片凄惨,留下的是人们的愤怒。
从这时开始,老管深切地体会到,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一场灾难、一场悲剧,一定要把侵略者打败。
过了一会儿,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暴风骤雨让我们苦不堪言。我们以战斗小组为单位,用两块布连接起来作为挡风挡雨的棚子,另两块雨布铺在地上,作为四个人的垫被。小帐篷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上一下啪啪直响。刺骨的寒风袭来,雨水从两块雨布连接处流进来。
山坡上的水又向棚子流了进来。衣服湿了,被子湿了。睡不能睡,站不能站,我们只好裹着湿了的被子坐在地上,感觉像在冰冷的水中一样。因为太累,我们一边打盹,一边打寒颤到天亮。
还有一次寒夜里过河,也让老管记忆深刻。
河流两边都结有带刺的薄冰,河水冰冷入骨。我一手托枪,一手提着裤腿在膝盖深的河流中走。走到河中心时,掉下去的裤管湿了,增加了阻力,我险些被河水冲走,还好排长给他一根木棍,拄着走到了对岸。上岸后,小腿被薄冰划破,鲜血直流,走着走着,两条裤腿就结成了又重又硬的“冰筒”,走起路来,两条“冰筒”相互碰撞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摩擦着被划破流血的小腿,疼痛得直流眼泪。
老管还有一个大难不死的经历。那是在一个很黑很黑的晚上,排长率领着一班人走了20多里路到了一个小火车站。有一辆载着志愿军的汽车开着灯缓缓地向火车站方向开来。这时,敌机向饿狼一样向移动的灯光俯冲下来。排长夺过一个战士的步枪向汽车放了一枪,并大喊“卧倒”。
大家迅速地卧倒在车站的轨道上。汽车关了灯开走了。敌机扔下照明弹,把大地照得通明。敌机向车站扫射一阵,接着炸弹、子母弹像下饺子似地扔在前方20多公尺远的地方。
随着一道道火红的弧形光迹映亮天宇和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飞起的弹片,溅起的石子、泥沙等哗哗地掉落在大家头上和身上。忽然听见“咔嚓”一声,一个一人高的炸弹竖在老管和排长的面前。眼看就要爆炸了,老管和排长拼尽全力以最快速度跑出了危险区。“真是太幸运了,再迟一秒,自己就交待在朝鲜了。”老管想起这事,还心有余悸。
大田乡宏阁村钟卿也是抗美援朝武义兵,今年已96岁高龄,现在居住在壶山脚下安享晚年。当记者见到他时,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人。
据钟卿回忆,他是一名尖兵连战士。1950年12月31日,钟卿所在的尖兵连接到任务,要冲到前线占领敌人的一个碉堡群。尖兵连100多名战士在一名朝鲜向导的带领下,向碉堡前沿出发。山上积雪深厚,踩下去能没到大腿处,行走极为困难。
很多地方他们只能依靠麻绳悬挂在二根树干之间,攀绳而过。因为大雪无法远距离侦查到敌军的具体位置,只能等晚上观察山顶的灯光来确定。“我们连分成3个排,行军时,我们一排在队伍的前面,由于朝鲜向导带错了路,行军队伍整体后转,由原来带路的三排变成队首。
没想到,在靠近山顶时,前面的战士误入雷区,结果三排的战士全部牺牲,二排的战士也有部分伤亡。”碉堡内的敌军听到炸弹声,只往山上扫射了几枪,便马上驱车而逃。幸存的50多名战士迅速占领了碉堡。
占领碉堡后,上级要求战士必须在第二天凌晨4点前从南面下山。山上寒冷彻骨,大家手脚都冻麻了。下山的过程中,一些战士不幸遇难,真正到山脚的只剩30多人。这时,又有几架美军轰炸机俯冲下来进行狂轰乱炸,钟卿被飞来的弹片击中,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朝鲜的战地医院里。
由于伤势太重,钟卿被送回国内救治。在这次战争中,钟卿差点失去了性命,双脚脚趾也因为冻伤被全部截除。老人说:“作为尖兵连里唯一的幸存者,这点伤不算什么,只要能打赢战争,自己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抗美援朝武义兵在朝鲜战场上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谱写了一曲赴汤蹈火、奋勇拼搏、保家卫国的赞歌。他们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