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广莘中医学之道】追思陆广莘先生《中医学之道》新版序
陆广莘医学思想的核心是生生之道。这个生生之道,反映了生命的本质,阐明了医药的机理,体现了中医的真谛,寻索了医疗改革的最后归宿。陆广莘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在漫长的自然史中,人类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只是一个高度进化的"后生"。人类具有"自组织、自演化、自稳态、自适应、自调节、自选择、自清除"和以皮肤包裹"形者生之舍"的"整体边界屏障"等"七自一包"功能。皮肤内是生命,皮肤外是物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正气,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对生生之道的最本质的理解。
陆广莘认为,医药是健康的助手。维护正气,是医生第一要务。针药治其外,神气应乎中。针药治病,只是一种外来的物质力量,用来唤起和调动人体的内因,扶持人体内在的正气,促使其恢复健康。"当病人已经失去内应,你把他泡在药缸里亦无济于事"。
在中国医学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中医是生态医学,是扶正医学,是健康医学,是动员医学。医生的职责不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而是对人体正气的"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早在1950年代,他在北京医学院学习的时候,读了达维道夫斯基的《传染病病理学》。
该书在序言中说:"传染病病理学的任务,不在于发现更多的病原体,而在于已知的病原体对机体的典型反应"。陆广莘敏锐地觉察到,这是西医正在转变观念的重要信号!什么是机体的典型反应?不就是人的"一变应万变"的正气吗?西医都认识到了,中医怎么反而能丢掉呢?
陆广莘中医学徒出身,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5年,成西医科班。毕业后又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科研60余年。因此,他既通中医,又通西医。他的医学识见充满底气,充满自信。他提出"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超越包容,显示出一个国医大师的学术气度和大家风范。
陆广莘善于学习,长于思辨,敢于创新。他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立足临床,眼观世界,善于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研究医学存在的问题,从世界医学动态的全局中把握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从哲学高度领会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他不无自负地引用司马迁的话勉励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中医研究方面,要求(一)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明乎物我之相分;(二)实事求是,通健病之变以识环境利害药毒;(三)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发现发展人的生生之气;(四)讲求实效,用生生之具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
终于形成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一家之言。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陆广莘出现在当代中国,绝不是偶然的。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变革风云际会,成为中医学术大动荡中的中流砥柱之一。他用中医理论诠释中国哲学的万里云彩,他挟着哲学的锋利在中西医学之间探寻生命的奥秘。《汉书·艺文志》曰:"方伎者,皆生生之具"。两千年后,陆广莘在现代语境下发皇古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盛哉斯言!明哉斯人!可敬也夫!可敬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