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狂草楷书对比表】你的楷书和行草书风格能搭配吗?
对于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来说,楷书和行草书往往能够融会贯通,在风格上相得益彰。南朝宋虞和在《论书表》中将锺繇、张芝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相对而论,提出了两种风格:“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锺、张之‘二王’,可调古典,岂得无妍、质之殊?”从“质”与“妍”的角度明确说明了锺、张与“二王”的体貌的不同处。
左为锺繇,右为王羲之
将两者放置于书风演变的历程中考察,就会明显地看出这是两大笔势结体类型,前者笔法“外拓”,笔画多以横向取势,结体以扁方之构为特点,重心略下,用笔较凝重、沉着,颇多质朴之意;后者笔法“内擫”,取势以纵向为主,结体以偏长之构为特点,重心居中略偏上,用笔轻松纵横,颇多妍美之意。
左为锺繇,右为王羲之
这两种风格系统,大致也可用几位代表性书家来连串:一类是锺繇、李邕、颜真卿、苏轼、徐渭、黄道周、傅山、何绍基、赵之谦等;一类是王羲之、智永、欧阳询、孙过庭、张旭、米芾、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依此也可将北魏书法分入这两类中。这里,只是从字的形质上划分,不涉及其他。
对于要进入创作研习的书家来说,不外乎这两种类型,但一般都只会选择其中一类,并做到各种书体在风格上的统一。如果楷书学“颜”,而行书学“王”的话,即楷行风格不统一,属两大类型,很难互补,就会走弯路。
以“欧”楷一类入门者,在行草书风格上再易与“王”和“米”一类书风相通;以“锺”楷入门,行草书与“苏、黄(道周)”最为便捷;学“颜”楷者,行草书仍以颜成何绍基一类最易相通;而学北碑者,若要进入行草书风格上达到一致。再则在风格的选择上,还要看所取法的碑帖有没有进行艺术开掘的价值,能不能成为探求出新的突破点。
从《集王字圣教序》中可以看出
王羲之的楷、行、草能够和谐搭配
从风格上升华,要看书家自己对原碑帖的理解、开掘、提炼、升华的程度,即艺术感受和思辨能力,渐变成自己的风格。至于一些有很深造诣的书家,故意要从两种笔势类型的风格中求变化,那是另一回事。清代王铎,即是楷书学颜,而行草以“二王”和米芾为法,故其书字势跌宕奇突,成为两大类型结合的典范。但这只有杰出成就的书家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