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被和谐片段】王竟电影《大明劫》段落分析
《大明劫》以孙传庭与吴又可一个救国一个救人两个故事为线索:孙传庭欲以武力救国,所以操练士兵,整顿吏治,但明朝自上而下吏治积弊已久,出兵之际,皇帝不信任,乡绅不支持;吴又可欲以医术救治苦难中的百姓,所以探求创新药方,但遭到恩师以《伤寒论》与祖宗之法屡次反驳。
编剧巧妙利用行军打仗遇上瘟疫横行这一点安排两人相遇,此中用意很明显:通过一文一武两个人,去描述明末的风雨飘摇。救国与救人是将军与医生两个职业最高的使命。孙传庭与吴又可正是因此走到一起,却又因此中巨大矛盾分道扬镳。
在明朝末年,地方乡绅豪强横行作乱,为富不仁。孙传庭筹军款仅得几万银两,而受到的贿赂却远远高于这个数。乡绅阶级不仅拥有反动的财富,还将屯兵们的土地兼并,孙传庭作为即将出征的将领别无选择:要么和乡绅合作,要么杀了乡绅。
影片的两条线救国与救人中,病入膏肓的人尚可有一线生机,而一国“积弱已久,非一剂猛药可以医也”。此时的孙传庭临危受命,容不得考虑可医不可医,他手上的一剂猛药正是杀病患、杀乡绅,为行军道路扫清后方障碍。而为了救国杀病患、杀乡绅正是孙传庭与吴又可救人之道发生矛盾之处。
孙传庭杀乡绅这场戏,上承集中病患,下接放火烧营,是孙传庭行军之前必做两件事之一。这里就选取这场戏做简要分析。
从镜头语言上来看,导演对镜头的使用十分简洁。开场之时,一个横移的运动镜头完成了交代场景与突出主体两项任务。在人物对话时,固定镜头通过前景的位置突出主角,充分体现演员的表演。在抓乡绅一段,运动镜头均用长焦横移来加快节奏,同时前景跑动的士兵又加重了紧张的气氛。
在孙传庭讲话时,孙的镜头全部使用慢速的推镜头,每次与庭院里混乱的场景反打之后,景别便推进一次,直到最后切至特写仍在推进,孙传庭的台词和语气在不断加重,配合了镜头的运动,使情绪越来越强烈,此时孙传庭并不是失去理智的怒不可遏,而是在发泄忍辱负重又不被理解的愤恨,自己出兵潼关在保护祖宗江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乡绅的财产,而乡绅的表现使孙传庭彻底失去了最后的仁慈。
但此时孙的表现并没有那么冷血,完全是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已而为之。在这场戏中,没有多余冗长的镜头,即时固定镜头也由演员表现出的情绪达到了气氛突然转变的效果。
从演员表现上来看,马精武炉火纯青的演技把顾远清那种乡绅老爷的身份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从假惺惺为孙传庭送行,到反目后拍桌反抗,一举一动都十分符合乡绅的形象,唯一不足便是被杀时的反应过于单一,导致当时突然转变的情绪没有很好体现出来。戴立忍扮演的孙传庭全剧情绪最激昂的一段就在此处,通过与推镜头的配合十分具有感染力。这一场戏的表演任务全在戴立忍与马精武两人身上,孙传庭最后的一番激昂话语更是全片最为震撼之处。
从场景设置上来看,孙传庭初到潼关受乡绅款待一场完全一致,在那场戏中,孙传庭向乡绅索要军饷,仅凑万余,而在门口却有堆积如山的行贿品。将两场戏安排同一场景,不难看出为的就是连贯表现乡绅为富不仁的下场,最初就是在这里乡绅宁可花大价钱行贿孙传庭而不愿出银两贡献给军队,最后孙传庭临出征之际还是在此处宣读罪状诛杀乡绅,将孙传庭初到潼关的遭遇和临走之际的行为连贯一致,也体现了孙传庭从之前希望与乡绅和平相处到最后不得不杀人夺财的转变。
剧本中一开始就交代了孙传庭设下鸿门宴围捕乡绅的场景,在影片中没有了这一场加深了悬念,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慢慢明白这究竟是送行宴还是鸿门宴,我认为这处删改使影片更加具有吸引力,更能牵动观众。孙传庭的最后一步狠棋是杀吴又可,瘟疫对军队的影响十分严重,谁能治好瘟疫无疑就掌握了主动权,吴又可显然成了具有左右战事的关键人物。
在影片的最终效果中,孙传庭与吴又可多了一分英雄相惜之情,同为救国救民的豪杰,惺惺相惜更符合主旋律,更易被观众接受,但战争面前不容個人私情,作为督师为了大局彻底变得冷血无情也在情理之中。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来便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评价。在《大明劫》中,除了与孙传庭相关的情节外,没有多余表现大明王朝权利中央的戏份,将故事情节几乎全部压在潼关这一处,仅由孙传庭与吴又可两人救国救人两条线来表现崇祯年间明朝气数已尽之时的景象。
通过个人的疾病与整个王朝的积弊来表现救国与救人两个主题的相似之处与矛盾之处。剧情全部围绕这一点展开,从尊重史实这一点就超越了许多历史剧。《大明劫》以一种冷峻的眼光,审视着1642年的中国。
影片并不是处处精心的历史大剧,但在将艺术处理和真实历史的微妙平衡中让观众在100分钟的时间里去感受一个国家是如何灭亡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大明劫》已经值得让人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