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欣赏古筝 古典音乐收音师 捕捉乐符的每一个呼吸
罗盛泓与同学骆思卫和胡伟政去年成立制作公司Poco,为交响乐团、吉他乐队、华乐团、个人独奏等等古典音乐会提供收音和录影服务。三人认为,收音、录影也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
“倒数16个小节,到小提琴独奏……四,三,二,一。”
话音落下,音乐厅里的四台录影机须要马上对位,捕捉独奏手的表情、动作,以及音乐的对话。接着,寻找下一个绝佳角度。
对26岁的罗盛泓来说,呼吸,带动着音乐的生命力。能否捕捉到乐手奏出音乐前的那一次呼吸,将决定收音工作是否尽善尽美。这是现场观众都有可能错过的细节,但罗盛泓和他的团队却只有一次机会,录下现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将乐手和音乐的对话编织成形,想一想都让人紧张冒汗。
收音工作者总是在最靠近音乐发生的现场,但他们形同魅影,被观众视而不见。然而,一个乐团的现场演出如何被记忆?演出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网络观众面前?这其实不只是一个收音、录影技术的问题,也是一门音乐理解和视觉构思的艺术。
罗盛泓告诉联合早报记者,他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虽然专业乐团拥有自己的收音团队,但其他许多古典乐团聘用的是临时收音、录影人员,而这些人未必具备相关音乐知识和背景。“首先是音质不理想,其次是乐手和音乐的对话常常被遗漏。更离谱的是,声音和乐器也会搭配错误。”这让他觉得有些失望,但同时也看到了商机。
去年3月,在杨秀桃音乐学院修读音频艺术与科学和机械工程双学位的罗盛泓,与同学骆思卫(25岁)和胡伟政(26岁)一同成立了制作公司“Poco”(意大利文音乐术语,指“渐渐的”),专门录制现场音乐会的演出视频,主要为交响乐团、吉他乐队、华乐团、个人独奏等古典音乐会提供收音和录影服务。
问及创业的挑战,三人不约而同地说,盈利是最困难的一环。初期,团队得到学校的支持,接获了一些订单,但客户只愿意付1000元左右,属于市价的低端,几乎不赚钱。“这是因为一些音乐团体还不愿意认真地看待收音。”胡伟政说,在筹备一场演出中,乐团总是在算完所有开支之后,才考虑需不需要收音,而这势必压缩了谈价的余地。
罗盛泓说,他们一直想在收费和工作量之间寻找平衡,“我们也是做音乐的,明白音乐人的开支困难。所以我们也不愿意把价格抬得太高,因为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帮助音乐人,推广他们的音乐。”
但另一方面,Poco团员却是一边工作,一边应付课业。为了一场演出,他们须要参加彩排,现场收音,还要在两天内完成后期制作。若没有实质的回报,的确很难持续。
骆思卫相信,与一般的技术帮手不同,他们首先是音乐人,而收音、录影也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做的,是去改变业界对于收音的看法。”
擅长作曲的骆思卫在本地华乐乐坛相当活跃,也曾为新加坡华乐团、鼎艺团创作了不少曲目。他在团队中担任乐谱指导(score director)的角色,主要负责在收音工作前分析乐谱。
他说:“为一场现场音乐会收音、录影,并不只是去展现一架架乐器。音乐家的指法、表情都很重要,他们的表情就是音乐的表情……我们普遍会关注在弹奏旋律的乐手,但有时候,弹奏装饰乐段、反旋律的乐手反而更加出彩。”
胡伟政是技术指导,并且负责现场音乐会的声音调控。他指出,除了曲目,收音也须要考虑到演出场地。相比于录音室的可控环境,音乐厅的变数很多,包括杂音、回响等等,这就需要专业的声学知识,才能确保麦克风的摆位得当。
由罗盛泓负责接洽客户和处理行政事务,以他们三人为核心的团队陆续引进新血,一度达到七人,并且在短短一年里,完成了40场现场音乐会的收音,包括蔡珂宜的独奏会、红点巴洛克乐团(Red Dot Barouque)的公开演出,以及今年在国大艺术节上的五场音乐会。
如今,收费已有起色,但团队的大部分成员还在念书。问及会否全职做下去,罗盛泓有所保留,骆思卫和胡伟政却十分肯定要在毕业后全职经营下去。骆思卫说,这或许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他愿意在毕业后,给自己至少三年时间,与团队一起再出发。
三人都认为,走出古典乐这个“安全地带”也无妨,完全可以把触角伸向更多元化的音乐团体。为了帮助本地音乐家走进国际观众的视野,他们愿意细心地雕琢每一场音乐会里的音乐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