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纬健力宝 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 健力宝事件 李经纬得罪了谁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经纬,1984年创建"健力宝"品牌;1990年创建"李宁"品牌;1994年把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命名的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1998年当

李经纬,1984年创建“健力宝”品牌;1990年创建“李宁”品牌;1994年把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命名的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63岁的李经纬因涉嫌转移国有资产6000万元被有关人士检举后,以“涉嫌贪污犯罪”被捕;2009年9月3日,原健力宝董事长李经纬出庭受审;2011年11月2日,佛山中院对此案进行一审宣判,李经纬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5万元。

2013年4月22日,在故乡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因病离世,终年74岁。

李经纬,广东三水市白坭镇人,苦孩子出身,遗腹子,父亲死于战乱,母亲无力抚养,在广州东山区孤儿院长到少年。擦过皮鞋,做过印刷工人,在戏院给有钱人扇过扇子,没进过一天学堂。上世纪70年代中期突然时来运转,担任广东三水酒厂厂长。

当年媒体报道说,幼时坎坷的经历造就了李经纬吃苦冒险的性格,造就了他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例证是:创业初期,李经纬曾亲自背着米酒在佛山和广州挨家挨户推销20世纪70年代,因喜欢玩球,李经纬被县体委看中,提拔到县体委当了副主任,几年后,他又被县政府调到三水酒厂当厂长。

这时,李经纬36岁,每天亲自背着米酒,到佛山和广州挨家挨户推销,当时这个小酒厂最高产值也只有130万元人民币。1973年,李经纬受人排挤被发配到县里的酒厂当厂长。那是一个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李经纬去后苦心经营,竟被他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生产出的强力啤酒在当地渐渐站住了脚跟。

健力宝诞生

1983年,李经纬去广州出差,在街边买了一瓶易拉罐装的可口可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喝到这个饮料,也就是在这时,他突然萌发了做饮料的念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孝教授发明出一种“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的饮料,而普通人也能喝”的饮料,便找上门去要求合作,在欧阳孝的主持下,一种橙黄色的饮料水被开发了出来,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称“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饮料。

被李经纬看中,健力宝由此诞生。随后的1984年,健力宝正式推向市场,并在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一炮走红,被誉为“中国魔水”。

当年的三水酒厂,一年利润不过几万元,李经纬敢于把目光直接盯向奥运会,实在是胆识过人。8月,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在8月7日的女排决赛上,已经成为民族英雄的中国女排姑娘以勇不可挡之势,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鸿鹄伟业,这在当年度是一件举国沸腾的盛事。

在11日的《东京新闻》上,记者有贺发表了一篇花边新闻稿《靠“魔水”快速进击?》,他好奇地发现女排运动员在比赛中一直在喝一种从没有看到过的饮料事实上,健力宝在当时除了供给中国代表团,连在国内市场上也几乎没有任何的销量,于是便猜测“中国运动员取得了15块奥运金牌,可能是喝了具有某种神奇功效的新型运动饮品健力宝的缘故”。

很显然,这是一篇信手写出的、没有经过任何采访与核实的新闻稿,中国运动员成绩大幅度提升在国际上引起过很多的猜测,这无非是其中还算友好和调侃的一种。

没有想到,一位随团采访的《羊城晚报》记者看到了这篇新闻,他将之妙手改写成“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当这条“出国转内销式”的新闻在晚报上刊出后,居然被迅速广泛转载,“中国魔水”与“东方魔女”(对中国女排的昵称)交相辉映,在早已沸腾的奥运热上再添一分充满了神秘气息的骄傲,它实在非常吻合一个刚刚回到国际舞台的东方民族的心理满足。

健力宝一夜而为天下知。

李经纬就这样交上了好运。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就飞蹿到1650万元,再一年达到1.3亿元,此后15年间,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在最紧俏的时候,三水县到处是全国各地前来拉货的大卡车,一车皮健力宝的批条就被炒到了2万元。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东举行,李经纬承受住各种压力,毅然再次种下250万元的“金币”。结果,这一年健力宝的产值达到了13亿元!

1991年,李经纬异想天开地策划出一个“拉环有奖”的促销创意,凡是购买健力宝的消费者只要拉到印有特别图案的拉环就可以得到5万元的奖金,李经纬宣称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的奖金从一开始的200万元,后来递增到1994年的800万元。

这个活动在中国城乡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尤其让人惊奇的是,“健力宝拉环”竟成为很多乡村骗子的道具,他们坐在长途汽车上,然后惊呼自己拉到了一罐有5万元巨奖的健力宝,然后将之转卖给那些贪小便宜的无辜乘客。这个诈骗游戏一直到2000年前后,还在全国各地的城乡无比愚蠢却又惊险地上演着。

就靠着拉环有奖的促销刺激以及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健力宝的销量水涨船高,一骑绝尘。1994年,健力宝隆重庆祝创业十周年,李经纬包下广州市所有的五星级宾馆大宴宾客,并把彩旗从广州一路插到了百里外的三水。这时候的健力宝销售超过18亿元,举目国内,矫矫无人可及。

1997年,38层高的广州健力宝大厦落成,李经纬按计划把公司总部迁到了广州。这时的健力宝达到了历史的鼎盛高峰,当年集团的销售额突破了50亿元大关,4月,国家工商局评定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健力宝赫然在榜,8月,中国饮料协会公布行业数据,健力宝在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税利四项均排名第一,它还被媒体评选为“90年代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十大知名品牌”之一。

健力宝事件

1997年对于健力宝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健力宝销售额达54亿元,位居中国饮料业第一。从1997年开始,健力宝的销量开始以每年七八万吨的速度持续下降。

1999年,李经纬提出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的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方案被政府否决。

2001年,健力宝经营业绩下跌到31亿元,上交政府的利税也从1亿元降到2000万元左右。7月,三水市政府召开健力宝转制工作联席会议,九成与会官员主张卖掉健力宝,但是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

2002年1月15日,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份,作价3.38亿元,28岁的张海出任集团董事长。

后来的2002年,三水政府主导,健力宝售给张海(健力宝原董事长),签字仪式上,李经纬含泪仰天,不发一语。签字后第九天,李经纬突发脑溢血。

“李经纬经过18年的努力,创建了健力宝,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突然被别人抱走了,这种打击不言而喻。”原健力宝总裁助理、总裁办主任李志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自从那次脑溢血之后,李经纬一直卧病在床,其病情恶化是最近三个月的事情,被查出了肝癌,并且是晚期,急剧恶化是最近半个月,多种因素导致了李经纬的去世。

关于健力宝产权的争夺

1997年开始,健力宝的销量以每年七八万吨的速度持续下降。到2000年,改制问题不得不再度提出。

(可以看出,李经纬此时在“夹板”中间:看到了企业的问题,必须改制,但经理层的私利他又不敢得罪。而他唯一敢得罪的就是三水市政府,认为他们不敢怎么样,拿他没办法。而实际上,李经纬最不该得罪的就是政府,因为它才是老板。判断失误,加上对手下利益的过分维护,他走向深渊。)

深圳一家咨询公司提出了两套改制方案:一是管理层持股,一是全员持股。

李经纬以为机会来了:既可以掌握企业控制权,又可以得到产权。

前一个方案中,李经纬与高管持股75%,其中三水政府再给李5%的股权奖励,经营层自筹资金购买股份。后一个方案,给管理层60%的股份,剩余的给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

这两个方案最终都流产了:前者遭到市政府反对,原因是管理层收购价钱太低,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后者“几个头儿不同意”,管理层不想股权太分散,“为什么要给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

那一年,李经纬61岁。他很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引人注目的是,管理层明确了绝对控股的股权要求。这一要求的背后,所有各方有关利益的矛盾必然明朗化。

没有政府的份儿,也没有员工的份儿,李经纬为代表的管理层有些太贪心了。即便到今天,这种“贪心”也很难操作。

61岁的李经纬不能不着急,如果这时候还不解决,他随时就会被名正言顺地拿下,而他的下场和当年的马胜利可能不会有什么区别,自己一生的辛劳将会一场空。

这样的心态下,李经纬很难把握自己,也几乎无法处理好与三水市政府和手下管理层其他人的利益关系。

更何况,健力宝的经营如雪上加霜。)

健力宝经营业绩每况愈下,2000年销售额20多个亿,2001年的销售尚不及2000年的一半。更可怕的是,由于缺乏品牌维护,健力宝品牌资产一直处于负增长。

市政府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了。在三水市政府的议程中,健力宝是市属国企改制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最硬的一块骨头”。

2002年10月,三水市政府悄然启动股权转让计划。之所以说“悄然”,是因为在酝酿股权出售时,市政府并没有正式知会李经纬。

11月,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与三水市政府草签了协议,双方议定,三水市政府出售健力宝45%股权,作价3.8亿人民币,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支付了60万美元的定金。2001年11月23日,重组消息对外披露。面对媒体,满肚子意见的健力宝高层三缄其口,把所有的采访都推给三水市政府。

政府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健力宝是国营企业,政府是大股东”。言下之意,健力宝的重组完全由市政府决定。为了这桩“婚事”,政府甚至在健力宝内部限定了股份重组的最迟结束时间。

最后,这桩交易横生变数,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宣布放弃收购,因为健力宝净负债高达16亿人民币,吓退了买家。

李经纬对此的抵制态度众所周知,他打出的牌是“保护民族品牌”。

(权益之争进入了白热化。到这个时候,李经纬恐怕已经明白,当初自己不当回事的“意义”上的产权其实是多么重要。相比之下,自己为确保管理层利益而打出的“民族品牌”的幌子实在太无力了。但是,他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老板一旦摆出了老板的身份和架子,“打工者”的话语权肯定缺失。像李经纬这样的聪明人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后面所做的一切,现在看来也只是垂死挣扎了。)

在成功击退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之后,李经纬想自己“举旗”,遭到三水市政府断然拒绝。政府认为,健力宝改制的关键问题不仅是资金问题,管理机制、人才体系早已遇到了瓶颈,已经到了非换血不可的地步。另外,李经纬提出4.5亿元的3年分期付款的方案,风险很大,有用健力宝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

李经纬显然加快了回购计划的部署和实施,原先用于市场运作的资金被大量蓄积筹集,健力宝陆续在福建、江苏等地设立6家分厂,分流三水的资产实力。更多的转移资产行动,至今尚是一个连发生时间都难以确定的谜团。

(垂死挣扎一般都不会有好结果,老板已经亮出身份,还不认服的肯定遭殃。在缺失了话语权后,李经纬不服输,真刀实枪地干上了。于是老板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换人。

其实,聪明的话,这时候李经纬已经应该看出形势来了,亡羊补牢,及时服软,还可保住名誉上的晚节。但是,他显然已经红了眼,分流资金这个缺乏理智、急功近利的做法,成了他日后陨落的祸根。)

2002年1月15日,三水市政府与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签订协议,把此前拥有的75%股权悉数转让,并把从澳门、香港两家公司回购的5%股权也一并转让。转让价格远低于此前与新加坡方面的交易价格,80%的股权售价仅有3.8亿元。张海作为浙国投副董事长出场。

李经纬得罪了谁?

2002年为什么三水政府不愿意把健力宝卖给李经纬,已经成为一个无解之谜。

据李经纬的一位老部下回忆,政府和李经纬本人对于健力宝的股份制改造都很有决心,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健力宝就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上市名单,这说明广东省和三水政府是支持健力宝上市的。

但由于健力宝本身的团队、眼光、管理问题,耽搁了上市进程。直到1998年,李经纬本人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开始主动推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而在这一年前后,发生的很多故事成为剧变前夜的导火索。先是1997年,健力宝耗资8亿元、38层高的健力宝大厦在广州开建,导致公司资金开始紧张;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健力宝受到波及,销售开始滑坡。员工工资发不出,银行上门催债,内忧外患逼迫着接近退休年龄的李经纬。

李经纬的上述老部下分析称,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与政府的关系很好,政府出手相救,李经纬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不过,李经纬的老部下随又感叹说,“性格决定命运,由于李经纬比较自负,得罪了不少当地的领导,这样随着健力宝的落难,当地政府就有理由收回健力宝的控制权,这也导致了李经纬悲剧的人生。”

后来的2002年,在三水政府的主导下,健力宝售给张海。李经纬在随后因“涉嫌转移健力宝巨额资产”被“双规”。经过数年的调查,2011年11月2日,李经纬因贪污被佛山中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5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1998年的时候,李经纬的年龄正好是59岁,按照国有企业60岁要退休的规定,在当时,李经纬显然已开始为自己的退休做打算。

据上述李经纬的老部下介绍,李经纬他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当时是因为体制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报酬,这个是肯定的,自己亲手做大的企业,到退休后,和自己没关系了,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的情况和这个很类似,犯错误不可避免。

据李经纬的老部下回忆,凡有老朋友登门探望,李经纬讲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我这辈子没有贪污,对得起党,对得起三水家乡父老,对得起员工和家人。”

对于在健力宝出售事件中当地政府扮演的角色,孙大午认为,政府应该维护市场环境,不应该参与市场竞争,现在政府对企业不该干预的也干预了,健力宝就是其中一例,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悲剧和喜剧都存在,这种悲喜剧不应该由政府决定,而应该由企业家自己决定。

“在我看来,80年代初期,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刚刚兴起的时候,李经纬对于企业如何走市场经济之路,树立了一个标杆性的榜样。”李志强表示,李经纬代表了那一代企业家的足迹,如今他们许多人都走了,中国人民并不应该忘记他们,这对新一轮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李经纬和李宁

谈起李经纬,不得不说另一位英雄式的人物李宁,他们之间的关系被外界认为是“亦父亦兄”的关系。

李宁公司的第一任市场部经理张庆(现为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经纬是值得尊敬的一代商界领袖,他对“李宁”和“健力宝”两个品牌的铸就劳苦功高,比如健力宝作为广东三水的一个小厂,在他的改革下成为“东方魔水”,曾风靡世界;而李宁品牌更是在他的帮助下,确立了中国体育行业第一个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品牌。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李宁正式退役。随后的1989年,李宁投奔了李经纬。对此,李志强认为,“李经纬相当于李宁的伯乐,而李宁也很有悟性,对事业也很努力。”

张庆透露说,李宁本人当时在健力宝公司做总经理助理的时候,是想做体操学校,当时并没想用自己的名字做一个体育品牌出来,后来李经纬启发李宁,促使他转变观念;此外,在命名公司名字时,李宁本人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些顾虑,因为此前并没有先例,但是在李经纬的强烈建议下,名字还是用了“李宁”。

于是,李经纬给了李宁一个创业的机会,让他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天地。1990年5月,李宁在广东三水开始创业,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从此开创了一个商界的传奇。

据介绍,当年,由于健力宝是国有企业,李宁公司的性质应该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但是在李经纬的操作下,李宁的产权结构得以变化,最终成为了一家民营公司,这为李宁公司后来的发展和上市扫清了障碍。

对于“恩人”李经纬的去世,李宁对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这一代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祖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他们个人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人生代价。无论怎样,我永远敬佩他们这一代人。”

李经纬案是褚时健第二

李经纬案一出,有议论为“褚时健第二”。

褚时健落马时,李经纬还多次深有感触地谈及红塔事件。他对褚时健深表惋惜,认为褚时健能够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办成世界第五的现代化烟草企业实属不易,却过不了“经济关”。

他问周围的人,假设红塔山做亏了,健力宝做亏了,国家还得拿钱贴补,损失可能更大;做好了,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奖励?国企的老总在很差的基础上把一个企业做起来,国家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什么制度来保护他们,给他们相应的回报?

(李经纬与褚时健都是临到退出时有了想法,但褚时健只是想捞点小钱,而李经纬则是要谋产权。

这就像一群围着吃爆米花的小孩,咕嘟着腮帮子临走还想再抓一把的,被母亲打,因为贪心;抓住篮子不放,不让别的小孩吃,只管自顾自地往嘴里填的,也被母亲打,而且打得更狠。

其实,谁也没有资格对处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下的企业家进行任何道德评判,他们或在凶险的环境中挣扎自保,或不断蜕皮成龙上天,或成蛇钻草。决定他们成败的因素是时势、国情,如何审时度势就成了他们的必修之课。而在这门课的修炼上,企业家各有各的不同。

幸福的企业家的幸福是相似的,不幸的企业家的不幸却各不相同。

比较之下,柳传志的淡出生活却过得十分精彩:成功地让员工分红入股,在鼎盛时期安排好接班人。业内人士评价柳传志是中国企业家里“退得”最完美的一位。柳传志的幸福生活缘于他部分解决了联想的产权问题。现在他个人持联想股票900多万股。

(尊重资本意志、遵守职业经理人的本分。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给企业和企业家制定下的新的游戏规则。从这一点来说,何伯权们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做出了表率。

李经纬显然没有柳传志那样富有韬略的设计。归结柳传志的生存智慧,妙在一个“忍”字,而这种“忍”,其实是一种最好的等待,是对耐力的考验。说他曲线救国也罢,说他审时度势也好,无非是再一次验证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以柔克刚的大学问。

柳传志是一个懂政治的企业家 。

而李经纬正因为轻视制度、漠视规则,最终一无所有。

与李经纬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他的老乡李东生。因为对TCL的成功改制,李东生被央视评为2002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并荣膺年度创新奖。当李东生带着些许掩藏不住的得意和饱满的腰包登上领奖台时,不知在等待法律裁决的李经纬做何感想?

相比之下,娃哈哈在1996年引进达能资金时才进行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造,从而割离了校办企业的关系,比健力宝晚了整整10年。但在1999年,娃哈哈又进行二次改制,实现了管理层持股。而健力宝却始终没有解决管理层的股权问题。

如果李经纬早一点谋划健力宝的改制、上市;如果三水市政府早一点帮助李经纬成长为现代企业家;如果作为创始人的李经纬能得到像柳传志那样的名正言顺的“名与利”,第二个“褚时健”式的悲剧故事应该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