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反王 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 四人中只有一人善终
王杨卢骆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简称,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初唐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的杰出人物。
自古有才华的人,仿佛都不能善终,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中只有一人善终。
![](https://pic.bilezu.com/upload/4/92/4922ac4a6396a0621d9a038b7a889e35.jpg)
其中王勃罹难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
![](https://pic.bilezu.com/upload/d/5e/d5ea6ae7e673be65629d863e5b821b7d.jpg)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https://pic.bilezu.com/upload/c/46/c4657a3bb96bc6a4ee467c569b42b653.jpg)
骆宾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后来其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
![](https://pic.bilezu.com/upload/4/52/452e1e38757c70c9fabd54f5cb80e470.jpg)
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不得志,辞官。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卢照邻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一开始卢照邻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甚受器重。李元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李元裕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后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六年后,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因《长安古意》中的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入狱,家人营救无果,是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
出狱后不久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文采出众,应童子举及第,翌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二十六岁的杨炯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三十二岁那年,杨炯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杨炯从秘书省里过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
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杨炯的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事件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株连,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结束了他在长安长达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
公元690年,四十岁的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两年后,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上任一年后,杨炯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