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腾讯 【成长篇】《士兵突击》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
《士兵突击》最后袁朗说的话是这部电视剧的点睛之笔:
你们想知道,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最像你们三个中谁吗?是你,成才,比吴哲更专心,比你成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的路还很长,成才,比许三多要长的多,同时你的迷茫要比他多得多。如果这是你的路,你愿意来老A吗?
等到最后,我们发现,成才越来越像许三多,许三多多了一点成才的味道,在这两种人中间,成才的路长一些,挫折多一些,迷茫多一些,天空更广阔一些;许三多的成长简单纯粹些,路走得结实一些,专心一些。但是,只有成才越来越像袁朗,越来越像一个团队领导,越来越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于是,成才是一个阶段,最终成长为袁朗那样的人,可不是每个成才都可以做到。
【第二十九遍】
1、草原五班
在草原五班,许三多修着路、每日踢正步打扫卫生,全班人打赌他的“有意义”能够坚持多久,后来,他们都认为那种有意义正在毁掉了他们无意义的安逸的生活,其实,他们都知道那是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也都知道何为有意义,可是恶劣环境给了他们最好的借口,无论环境好坏,环境都给了人们最好的借口,借用这样的借口,环境最后取而代之,塑造了整个人。
可见,在差的环境下,人的惰性威力巨大,不止是人的惰性,当组织也存在惰性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组织惰性吞噬了一个人的活力,毁掉了一个人,只留下套路和油腔滑调,比如李梦、老魏和薛林;在好的环境下,若只剩下盛气凌人的高高在上之姿态,他终有一天会分不清楚到底哪些是环境赋予他的能力,哪些才是他自己的独有能力,一旦脱离这种环境,一个人的脆弱就暴露无遗。
我记得李梦想通过问许三多一个问题,即“702团的飞机大炮和草原五班比怎么样”来打消许三多修路的念头,我也记得当时许三多回702团部采购花种子时遇到成才夸耀自己的经历,但许三多的自信回答让所有人惊愕——“这不能比,都很有意义。”
而后,全班决定一起修路,并在路的中心修了一个五角星,其实,他们不是在修路,只是在为这无聊的生活找到一种意义,赢得一个胜利,这说明他们在许三多的影响下突然开始寻找某种意义,并没有活得一败涂地。老马退伍时说了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许三多让我们明白自己在混日子,他的到来让我们开始想事了,别混日子了,小心让日子把你们给混了。”
2、成长模式和路径
和许三多相比,成才成长的根基是功利性的目标,根基不深, 目光实现也只是浮云,所以他最后悻悻地回到草原五班,然后跟许三多说:“我也要回去找我的枝枝蔓蔓了。”欠下的成长类课程终究要补回来。
袁朗则是集合了“许三多”和“成才”为一身,想必他活得更累更痛苦。到最后我们发现,成才渐渐拥有了许三多的品质,许三多也慢慢有了成才的味道,这三种优秀的人在生活中偶尔会见到或者听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袁朗是最理想的人格类型并发起冲击时,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3、团长在为许三多重新配置岗位的时候,他没有为这个迷茫的人敲定具体的方向,只是将之放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上让他自己去磨砺、去摸索,因为好的平台和圈子上路更宽、更多、更广。高城看人则眼光稍逊。
【第二十八遍】
1.在许三多成长的三个阶段中,曾经的我们热衷于讨论第二阶段的士气和战斗精神,后来逐渐觉得第一阶段在五班的岁月和第二阶段留守七连更有深意,那时,曾经702团最牛的班长只用了一年半就堕落了,而“傻子”许三多却不受环境的影响,踢最标准的正步、修最难修的坦克道、看守七连而不堕落,于是,我们都错了,史今不是看兵眼光最准的人(他在赌许三多的结局),高城更不是(认为只有半个兵的他是结局最受震撼的人),我们也不是,团长才是那个最能识人的人,团长也许想说:“那些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受环境的决定性影响,都能坚持追求自由和意义的人是无敌的。
”
2.袁朗是集许三多和成才于一身的人,想必他曾经是过得最痛苦的那种人,因为他需要同时平衡许三多的钝感与死守、成才的聪明与成就驱动。
3.积累是线性的,爆发只在一点,结局为断层式成长,许三多的腹部绕杠333个也许只是形式;反之,衰落也是线性的,崩溃只在一点且为断崖式下跌,作为曾经全团最优秀班长的老马也是如此。
4.史今说:在任何境遇下,人是可以很有意义地生活的。
【第二十遍】
到了新兵连,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连长说的骡子和马的区别,但还是不太明白它们的区别,于是查了字典...最终没有得出答案,但是许三多明白他不是马,成才是马。数天后,许三多站军姿怎么都站不好,他对自己说了一句话:
这里有多少骡子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第一个现形的骡子。——有的人既不是“马”,也不是“骡子”
【第十四遍】
同样的草原五班,老马用了一年半时间从全连最优秀的班长堕落为最落魄的班长,而许三多,那个表面上孬实则有潜力的兵,却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自我,适应环境,创造增量,修了一条路,成了全团最优秀的兵。草原五班这样的环境其实是一种历练,挺过去就成了兵,挺不过去就成了废人。环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吗?恶劣的环境可以成为堕落的借口吗?环境恶劣,如何抓住新的利,如何规避新的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