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历史漫步之大禹治水的传说

2019-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禹是继大舜之后的天下共主,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禹的禅让继承制向来被传为佳话.大禹受舜帝的禅让而成为天下共主,继承了尧.舜的事业,他在淮河流域活动频繁,更是留下许多故事与传说.<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如此算来,大禹出生在首领之家,世代都是贵族了.大舜当政期间,任命鲧为治水官,承担治水重任.面对肆虐的洪水,鲧采用"堵"的办法,到处筑堤,被圈进堤内的洪水因不得下泄而反复肆虐,九年洪水不息,人民不堪其苦.[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历史漫步之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是继大舜之后的天下共主,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禹的禅让继承制向来被传为佳话。大禹受舜帝的禅让而成为天下共主,继承了尧、舜的事业,他在淮河流域活动频繁,更是留下许多故事与传说。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如此算来,大禹出生在首领之家,世代都是贵族了。大舜当政期间,任命鲧为治水官,承担治水重任。面对肆虐的洪水,鲧采用“堵”的办法,到处筑堤,被圈进堤内的洪水因不得下泄而反复肆虐,九年洪水不息,人民不堪其苦。

【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历史漫步之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舜以治水不力而杀鲧,责成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训,采用“疏”的办法,一面兴工筑堤,一面劈山凿岭,使大小河流各归其道,东流入海,天下因此太平,人民十分感念他。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大禹被认为是在治水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勋的英雄人物。大禹治水的传说很多,流传很广,经史子集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述。《尚书·禹贡》更是记载了大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大禹治水虽然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但证之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我们也从传说中看到了许多合乎常理的逻辑,在这些传说中,那些人性化的历史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历史漫步之大禹治水的传说

《史记·夏本纪》记述道:禹“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大禹疏导淮河是从淮河的源头桐柏山开始的,但开始得并不顺利。传说大禹三入桐柏山疏凿淮河,每次动工都会遇到罕见的风暴和雷雨,石头和树木嚣叫不已,令人头疼欲裂。

【大禹治水的故事】淮南历史漫步之大禹治水的传说

原来这一切都是河怪“巫支祁”在捣乱。大禹召集百神想方设法,鸿蒙氏、商章氏等畏惧巫支祁,消极怠工。大禹很生气,把鸿蒙氏、商章氏等大小头目囚禁起来,凭借神力,在河中捉住了巫支祁。《山海经》对巫支祁有过形象的描述:“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

这个状若猿猴、牙尖爪利、目光炯炯、行动敏捷的怪物神出鬼没,力大无比,破坏力极强。大禹制服了它,让它听命于自己,成为疏浚河道的帮手。大禹驱使巫支祁从淮河的源头一路东下,疏导淮水直入东海,希望它永远为治水所用,就派人用铁链把它锁在盱眙龟山脚下的井中,以便随时听候驱使。

如今,囚禁巫支祁的古井仍在盱眙,记录了这一则神话的始末。巫支祁协助大禹治水的神话从淮河的源头直到洪泽湖,贯穿淮河全线,神怪齐上阵,开河的不易可以想见。但实现百川归海愿望的真正原因,还是大禹变堵为疏的正确方法使然。

大禹疏导淮河一路东下,来到淮南,一座硖石山矗立在前。只见滔滔洪流难以下泄,在这里滥觞为祸,四处漫溢,无数田舍被毁,人民流离失所。大禹见状,奋力举起神鞭,只见一道电光,硖石豁然中开,滔滔洪流由此下泄。这便是大禹挥鞭劈开硖石山的传说。

因为大禹的疏凿,硖石山一分为二,东西对峙,成为形势险要的千里长淮第一峡。为纪念大禹的疏凿之功,后人在硖石山上建专祠祭祀大禹。每逢干旱,人们来到硖石山,在大禹祠前祈雨,仪式盛大而庄重。

年轻的汉子焚香沐浴,抬着大禹神像在前,乡民满怀虔诚追随于后,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众人来到祠前,三拜九叩,宣读祷文,祈求天降甘霖。方志记载:“每求必应。”人们崇拜大禹神功,相信大禹神力,可以保佑一方民众,祈盼五谷丰登。

清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飏在西硖石山顶建慰农亭纪念大禹。慰农亭石柱飞檐,俯视淮水,可以把酒临风,也可以休憩览胜。颜海飏经常在此流连,并手书一副楹联,命人镌刻于亭柱之上:

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

大禹继续东行,不远便是涂山氏国,又一座大山横亘在前,汇流而下的淮水抵达这里,骤成万马奔腾之势,远近一片泽国,白浪滔滔。大禹再一次祭出神鞭,手起鞭落,山崩地坼,万丈洪流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由于大禹的劈凿,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荆涂二山。涂山在淮河的左岸,荆山在淮河的右岸,淮水从两山间顺流而下。因为大禹的这一功绩,人们在涂山之巅修建禹王宫纪念他。

大禹劈凿硖石山以及荆涂二山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远古时期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大禹改变治水之策,也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之后的现实选择。如果把筑坝堵水看成是一种战术选择地话,那么疏凿河道更是一种战略眼光,的确需要更大的智慧。

大禹治水来到涂山氏国,遇到涂山氏的女儿,一见钟情。涂山氏为淮河流域的淮夷小国,涂山氏女为首领的女儿,聪明伶俐,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备受族人的呵护。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已经名满天下,涂山氏女儿仰慕这个治水英雄,大禹也十分怜爱这个热情大方的涂山氏女儿,二人情投意合,喜结连理。一时间,涂山氏国张灯结彩,人们奔走相告,为大禹和涂山氏女儿祝福。

然而,婚后的大禹忙于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和涂山氏女儿喜结良缘之后的第三天,便在新婚中与爱妻道别。此后,大禹指挥千军万马奋战在治水现场,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吃口热饭、喝口热茶。

不仅如此,儿子启降生的消息大禹也不知道。在涂山氏女的精心照顾下,启慢慢长大,成为大禹的得力帮手并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尚书》记述道:禹娶于涂山,辛酉癸甲。

由于大禹和夏启都是淮上人民的骄傲,人们认为大禹结婚和生子那几天——辛、酉(或作壬)、癸、甲都是好日子,婚嫁往往选择这几天,成为习俗。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大禹的公而忘私,而治水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的确,身负治水的重大责任,由不得丝毫的懈怠,公而忘私的美德世代传诵。

对亲人的思念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大禹奋战在治水现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涂山氏女便经常等候于涂山的道旁,希望有机会见到大禹一面以慰相思。涂山氏女久久地等候,思念的亲人始终不来。情感化作歌声,她情不自禁地吟唱出“候人兮猗!

”之歌。《候人兮猗》之歌经《吕氏春秋·音初篇》的记载而得以保留至今,被称作南音之始,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西周时期,周公和召公在淮河流域采风,淮河流域有更多的民歌被采入《诗经》收入《国风》。细读《国风》中那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可以找到淮上先民奋斗的身影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涂山氏女没有等候到大禹的归来,思念之情更为炽烈。她站在涂山之巅远远地望着熙来攘往的治水人群,这凝神一望,便成为习惯。寒来暑往,餐风饮露,久而久之,涂山氏女化作一尊望夫石,成为一个悲凄的神话故事。今天,涂山之上、禹王宫前有一巨石,名为望夫石,也叫“启母石”,传说为涂山氏女所化。禹王宫也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

大禹平息水患,得到天下诸侯的拥戴,于是,大舜禅位于大禹。大禹召集天下的诸侯齐聚涂山,诸侯国闻风响应。唯独防风氏来迟,大禹毫不犹豫将防风氏处斩。春秋年间,这里发现巨大人骨,有人问孔子此为何物,孔子说是防风氏的遗骸。

(《国语·晋语》载:吴伐越,坠会稽,获骨节专车……仲尼(孔子)曰:“丘闻之。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关于大禹会诸侯于涂山的故事流传最广,并被载入史册。《竹书纪年》记载道:“五年(禹即位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左传•哀公七年》:“诸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曰:诸侯执玉,附庸执帛。涂山,在寿春东北。”《地理通释》则进一步指出:“涂山在寿春东北濠州钟离县西九十里,山前有禹会村。

”《吕氏春秋》说:禹自涂山巡省南土。大禹九合诸侯的传说表明,平息水患之后,大禹成为天下普遍拥戴的首领,一声令下,诸侯闻风响应。作为首领必须令行禁止,处斩防风氏表明了大禹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稳固。这也为夏启开创夏朝奠定了基础。

以上的传说表明,远古的时候,淮河流域便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淮河流域的文化早就融入华夏文明的范畴之中。大禹治水在这里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从而也进一步佐证了大舜皇帝在此教人农耕的历史传说的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