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韬光养晦五十年 美帝的崛起之路 隐忍与韬光养晦的五十年
阅读提示:全文共三千余字,阅完可能需要3-5分钟
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一蹴而就的,西班牙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超过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大英帝国用海盗般畏畏缩缩的方式与黄金帝国西班牙小心翼翼的纠缠了半个多世纪,才将这个大帝国彻底打败。那么今天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帝又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崛起之路呢?
1894年以后,传统东方大国被新起之秀日本彻底打趴在了地上,中国从此一蹶不振,东亚开始进入日本时代;而在另一边高手云集的欧洲,雄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国的接力棒传给了更富有野心的德皇威廉二世,沙俄与英法的意向性同盟关系逐渐形成,欧洲开始诡异多云。
而大洋另一边的美利坚却显得岁月静好,欧洲工业革命的技术与成果几乎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了美国,而由于欧洲资本对于欧洲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量资本注入美国,这为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和产业升级的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帝连续几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大英帝国,排名其后的分别是英国、德国、法国,在那个以工业生产总值评定国家实力的二十世纪,这意味着美国即将赶超英国。
事实上,美国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繁华的华尔街、高耸的烟囱、轰隆的机器、不断向西的铁路、肆意的牛仔和历史最低的失业率,这一切成为了那个时代美国最具象征的景象,当时的美国对这一切感到无比自豪与自信,为此,华尔街日报还专门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歌颂美利坚强大与美好的文章,并预言接下来的世界将是属于美利坚的世界,这篇报道直接让当日的美国股市上了数个百分点,这也被后来欧洲称为美国自信爆棚的最具体表现。
美帝的突然崛起着实让欧洲的列强们大吃一惊,甚至有欧洲的评论家认为,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为了缩短这一差距,美国接下来的动作肯定会增加国防预算,扩充军备,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
这个观点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美国威胁论”,这一论调一度成为欧洲政治谈论的焦点,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与美国世界第一个的工业总产值相比,美国的陆军人数不及德国陆军的三分之一,海军吨位不仅远远落后于英法,甚至仅与当时的日本相差无几。
为此,美国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想成为说一不二的大国,不仅要有钱更要有肌肉,于是美国国会在20世纪初连续修改了美国义务兵役制和国防预算法案,美国的扩充军备正是进入快车道。
美国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欧洲的警觉,特别是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警惕,英国内阁成员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美英之间将有不可避免的一场的争斗,并呼吁欧洲对美国的军备扩充保持警惕。
在这样的连锁反应下,英国领贤下的欧洲率先对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行为,但美国人却一改独立战争以来对英强硬的态度,派出多批次的代表团赴欧洲游说,并暂停了多个军备扩充项目。
【内忧】
美帝当时的繁荣其实并不如华尔街日报所吹嘘的那样,相反繁荣的表面下隐藏着大量危机,中学世界史课本上的一副美国大肚子资本家控制美国国会的场景,就是对美国政治危机的一个侧面描写。
当时的美国失业率虽然保持了历史最低,但数千万的产业工人在及其恶劣的生产环境和每周超过七十小时的超长工作后,仍然不能保障家庭以良好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的罢工时常兴起,工会组织雏形开始出现,但美国的资本家们却并没有因此而让步,这就不得不讲到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怪物—托马斯。
托马斯也就是垄断组织的意思,在1905年前后的时候,美帝国内已经相应诞生了石油、铁路、运输等垄断组织,到1910年的时候这种垄断组织已经延伸到了食品、农业领域,这也就意味着只要你是美国人,无论多低的月薪,多恶劣的环境,你都逃不过托马斯的控制,因为有更多人在等着这份廉价的工作。
托马斯的兴起不仅压低了美国产业工人的收入,还直接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整个社会丧失活力,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已经开始试图干预美国政治。
在这一背景下,罗斯福上台了,为了与后来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相区别,此处称他为老罗斯福,简称老罗。
老罗上台以后,推动国会通过了新的《反垄断法》,并且成立商务部对国内的托马斯组织进行调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已经破产的金融大鳄摩根大通,瓦解了托马斯以后,老罗还推出了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与最长工时制度,缓解了产业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以老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家对产业工人不断罢工的妥协,但无论如何,仅此之后,美国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开始得到改善,美国经济也逐步在带血的机器中混入了一点文明与道德。
美国在经过老罗的内功修炼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但英国带领下的欧洲对于美国的贸易限制行为却并没有因为美国卑躬屈膝的游说而所减缓,相反老罗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让英国更加坚信美国将是英国未来最大的挑战。
然而出乎世界预料的是,英美还未发生冲突之时,巴尔干半岛的枪声却响起来了,一战的爆发让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无暇关注美国,相反交战双反都开始有求于美国。
英国与德国的代表几乎同时到了美国,希望能够在美国发行各自的政府债券,以帮助前线筹措资金。德国人事先认为此事难度英国不大,因为他们几乎拥有一个相同的竞争对手,那就是英国,美国要想坐上老大的位置,就必须得把英国挤下去。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美国人拒绝了德国,选择了英国,后来的战争结果证明,美国人的选择并没有错,战争期间美国人不但借了大量的钱给协约国,还卖了大量的工业制品给欧洲,一举从曾经的全球最大债务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时间来到1919年,25年过去了,在新的国际秩序的讨论会议上,美国有了比1894年时期更为自信的姿态,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那套新理论在各个会场来回游说,他坚信如今的美国已经完全有实力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建立和主导新的战后国际秩序。
但让威尔逊和美国失望的是,美国在凡尔赛中的角色并没有他想的那么重要,英法几乎主导了整个会议,在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地位仅高于日本,在某些利益诉求的谈判中甚至落后于日本,更不用说威尔逊的那套新的世界价值理论了。
落魄的威尔逊并没有如愿带回美国所期盼的胜利果实,相反美国的建议几乎被全部否决,对于美国而言这是一场羞辱美国的盛宴。
不肯就此放弃的美国,在后来美国主导的限制海军军备谈判中,算是拿回一点颜面,在这场谈判中,美国首次感受到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感觉,在结果上,美国的海军吨位限制首次与英国持平,世界的天平终于开始向美国倾斜。
如果说一战是美国选择了英国背后的世界,那么二战就是世界选择美国。一战后的新秩序并不稳定,希望能守成继续当老大的英国奉行绥靖主义,感觉已经与英国平起平坐的美国,小目标已经得到了实现,奉行不干涉主义,于是人们期盼了几十年的第一与第二的战争一直没有爆发,相反一战后快速回血的德、意、日作为世界的第二梯队,早就想把这一向不作为的老大、老二赶下台阶了。
于是战争爆发,不作为的老大、老二被迫加入战争,战争机器的开动,让人们看到了那个躺在汽车轮子上的美国爆发出了强大的生产力,这让日本人惊叹原来美帝不止会灯红酒绿,战争开始前,美日的海军吨位数相差并不大,但战争开始后,美帝积蓄了近半个世纪的国力,让美帝在战时能够保持每周下线一架战斗机,每个月下海一艘军舰,到1944年战争接近尾声之时,美帝的军备力量已经超过了英、法、德、意、日的总和。
1894至1944,历经半个世纪,有机遇、有挑战、有选择,更有隐忍与韬光养晦,这其中每走错一步,美国都可能不是现在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