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什么梗】卡夫卡《城堡》的中心是什么?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

2019-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城堡>描写的就是一场关于追逐的梦境,而梦境深处,是永不可达到的欲望.读城堡要读至少三遍:初读,被满书充盈的不确定感吓到,并在读完全书后头脑一片空白,于是不甘心之下重读第二遍;第二遍,若有所思,明白何为城堡,何为自己的内心追求;第三遍,才有资格评书论道,细究书中在当时惊世骇俗的写作套路.不得不说,初读,只觉得毫无故事情节,就像零散的梦的碎片一般;但从第二遍开始,豁然开朗.真的大师之作,所有看似荒诞不经的细节,都可以被解释:这毕竟一部将人梦境,亦或是内心世界以真实的口吻.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小说

《城堡》描写的就是一场关于追逐的梦境,而梦境深处,是永不可达到的欲望。

读城堡要读至少三遍:初读,被满书充盈的不确定感吓到,并在读完全书后头脑一片空白,于是不甘心之下重读第二遍;第二遍,若有所思,明白何为城堡,何为自己的内心追求;第三遍,才有资格评书论道,细究书中在当时惊世骇俗的写作套路。

不得不说,初读,只觉得毫无故事情节,就像零散的梦的碎片一般;但从第二遍开始,豁然开朗。真的大师之作,所有看似荒诞不经的细节,都可以被解释:这毕竟一部将人梦境,亦或是内心世界以真实的口吻、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小说。而梦的最深处,是人的欲望。

《城堡》的情节并不复杂:K长途跋涉来到村子要求进入城堡面见城堡的主人。他自称是城堡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客栈用电话询问城堡中央办公厅,得到了肯定答复后, K才被同意留宿。城堡并不遥远 ,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 , 然而它可望不可及。

它代表的是那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等级森严 、部门旁杂、官吏众多, 但是却摆放着数不尽的文书,这些文书常年累月的尘封在那里 , 却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

对于这座庞大的城堡,K很无奈,可依旧不乏疲惫地尝试着、争取着、抗争着,只 为心中唯一的目的:进入城堡。城堡的主人西西里伯爵人人皆知,却从未有人见过。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不肯露面, K只能通过他的信使巴那巴斯同他联系,而巴那巴斯也没有见过克拉姆本人。

为了接近城堡的一切人和事,K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由此不得不去校当校役。在学校里, K认识了一个叫汉斯的小孩, 孩子的母亲来自城堡,这引起了K的兴趣想去见孩子的母亲,却引起了弗丽达的嫉妒。

K为了等待巴那巴斯从城堡里带来的消息再度去了巴那巴斯的家。巴那巴斯的姐姐奥尔加向K诉说了他们家所遭受的不幸。K从巴那巴斯家出来,在路上正好碰上巴那巴斯,他通知K去贵宾饭店面见克拉姆的秘书。

K历经艰辛得见秘书,得到的命令却是要他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但其实此时弗丽达已经到饭店里来了。在K同奥尔加长谈的时候,弗丽达就同K的一名助手私奔了。一句话就是:K为进入城堡而做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斗争。

一切的起点始于一次凝视:

K到底想要什么呢?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土地测量员 , 一心要到城堡里去 ; 而事实上,赋予城堡任何具体的所指都不能令人满意。城堡只是一个永远漂浮的抽象符号,它是为避免彻底绝望而设置的希望。

游戏的机器吱嘎吱嘎的启动了。对K来说,这一切注定是徒劳的,城堡是永不可及的。他将在这儿尽他一切努力去追求虚幻的城堡,并从中得到安慰。

《城堡》演绎的就是这样一个追逐的“游戏”。游戏的操作者不是K,不是卡夫卡,而是人内心世界的欲望。整部小说与其说像一般的小说那般用真实的世界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不如说是把人物内心以象征手法幻化出一个动机单纯的人物,而城堡,自然也不是真的城堡,只是内心世界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梦想。

整篇文章是与其说是一个人一生的旅行,不如说是内心对欲望追求的写照。城堡是终极的追求,遥不可及。既然他注定无法进入,那他就可以始终存在希望;而这希望当然也就是绝望。因为这里真正的解脱是不存在的,希望所能给予的,最多也只是慰藉,仅此而已。

卡夫卡,这个极度个人主义的大家,在文中通篇我只看到了三个字:“不可解”。即使城堡的忽远忽近似乎给了K短暂的希望与慰藉,但K内心永远是焦躁不安的,解脱永不存在。这其实是反应了那一代人内心普遍的困境。而人们绝望的根源在于“上帝已死”,这曾经是人们欲望的归宿。

人们可以通过行善积德来得到通往天堂的门票。可在宗教被彻底摧毁后,失去了这心灵归宿的人们便开始彷徨。而作家的使命便是怎么表现出这种内心绝望,并试图给出解决方案。

城堡中,这种彷徨是无解的,K对城堡的幻想与渴望让他焦躁,空虚,对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即使是真正的爱情,也随意地对待,以至于弗里达最终跟一个助手私奔。于是,最终,在一篇不知所云的话中,读者们彷徨地发现了人精神生活中彷徨与欲望永不得满足的必然性。这种精神困境是永远不可解的。

因此,卡夫卡想表达的,无非借K来象征现代人的彷徨内心。现代人内心的欲望的不可解性。没有人能满足永无休止的欲望,只能如K一般无限制地追求下去。

幸运的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找到了方法应对宗教死亡后的空虚。那即是“享受当下”。人们眼中的世界由垂直的人神关系变成了水平的世俗关系。以往死后的享乐被提前到了人生中的分分秒秒,人们因此活得更充实。而这一切都源于卡夫卡等众多作家的作品。他们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人们充满欲望与彷徨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得以更深入地思考人本身,并启发了全人类的智慧来寻求解决方案。

因此,对这个没有结尾的小说, 我更愿意用当代人的角度来解说:纵使欲望是无穷无尽,不可解的;纵使知道梦想徒劳,却也要抱着幻想走下去,享受当下。虽然最终的欲望不会被满足,但生命中分分秒秒的希望难道不令人满足?

为什么K一开始就知道了徒劳的结局,却仍然追求?

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解释:除了那座城堡,旅途的中央还有别的风景:就如弗里达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