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情境教育感悟 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之感悟
著名的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李吉林首创的情境教学,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始。
李老师情境教学使用的“情境”概念,内涵丰富,不但用在教学的开头,而且还辐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不但用在语文教学中,而且也可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可以用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
简言之,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形象思维——语言符号——逻辑思维”的三者一致。其内在机理在于:以课文的语言符号为中介桥梁,把右脑的形象思维与左脑的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本质特点体现了右脑形象思维与左脑抽象思维的辩证联系和互相转化,首要之点是再现“形”,然后进入“境”,激起“情”,左后要上升至“理”。
基于以上及书中教例和我的教学实践感悟如下:
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借助画面,凭借想象力,走进具体的场景之中。例如和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感受它那或雄奇、或美妙、或飞动、或静谧的美,进而引起学生的遐思、使他们不禁叹服,从而实现审美教育,实现爱国教育。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咏相关的语言文字,达到熟读成诵,这又实现了语言的积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仿照书中的表达方法来介绍这一景物或其他见过的景物,进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这才是完美的语文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例如,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时,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漓江的“静”呢?我是这样想的:让同学们看漓江图,眯着眼睛,想像一下,你已经来到了漓江,登上了小船,摇荡在水面上,漓江的水怎么静?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轻轻地问:听到水流动的声音了吗?——哗——哗——;叮咚——叮咚——,你们看见漓江水在流动吗?(稍停)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
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前移。轻声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二、作文教学指导学生抓住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进行思考,进行表达。如何引导?例如,我班的吴文迪同学,曾拾到过一个钱包,里面有100元钱,他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学校大队部。事后,我让他在班里说说事情的经过,要求他说清楚自己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和旁观者的表现等等。
他有说不清的地方师生质疑,他再补充。甚至有些情节让他指定同学或老师来扮演。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们完成这篇作文。因为这是“有米之炊”,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强化巩固了同学们拾金不昧的思想。
至此,同学们对编造作文的兴趣全无,只留心观察生活,当然,这也需要老师的加强与引导。例如:谁犯了一个错误,谁发现了什么等等都适当地给予作文的点播。再有,春暖花开,雷电雨雪等自然现象的描述与情感的表达也适时适地的给予观察指导,并给予充分的练习时间。
以上是我读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后的两点主要感悟,以上两点,符合李吉林情境教育多元、多构、多功能的特点,也实现了它再现“形”,然后进入“境”,激起“情”,左后要上升至“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