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平国画】王和平先生国画漫谈(三) | YO艺术
谢赫“六法”作为中国画评判标准,大家都有很深的认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这样的审美观点从古代到现代并没有改变。只是,当代一些人评判中国画掺进了很多额外的因素,比如主题思想、现代感、张力等,并且将这些要求放在评判首位,这影响了对中国画高品格要求。
传统文化的高度不会轻易被取代,就像书法里的《兰亭序》、《圣教序》等一些碑帖,至今仍奉为经典。好的艺术不分古今。古代好的作品也都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古代人与现代人的评判标准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古代人把中国绘画分为四等:能品、妙品、神品、逸品。能、妙、神是对绘画本身的评判,只有逸品是脱离于绘画技巧的,它是单纯来说绘画的思想。能品,评价绘画再现实景的能力;妙品,则称赞画画得惟妙惟肖;神品,则夸赞这张画高超入神,这三点都是在说绘画作品本身具有的特征。
唯有逸品,把思想提到了一个绝对的高位,完全脱离绘画技能这个范围。当然这样的作品在古代也是非常少的。比如说倪云林的作品是普遍公认的逸品,不是他的笔墨技巧很难,而是思想境界达到了“逸”的格调。逸是逃逸,是超凡脱俗。不重视描写物像,重在表达自己的理想意境,所谓寥寥数笔“聊写胸中逸气”。物我两忘,得鱼忘筌。
画有几个层次。其一,再现对象。比如你画牡丹花,就把牡丹花的造型特征表现出来;其二,诗的景观。比如看到牡丹图就会和杨贵妃的雍容华贵联系起来,想到李白诗句。其三,表达意境。比如用牡丹花来表现一种意境,徐渭画的水墨牡丹没有诗的景观,却有文人品格的象征,给人以高雅意境。八大山人在纸中央画一只小鸟,没有营造诗境,却有闲逸意境,这是比较高的层次。
绘画刚开始的表现应该是平淡,按照基础画法从平淡入规矩。然后,在掌握了画法以后开始创作,画出自己风格的作品,即所谓的求险绝。所谓的险就是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画绝了,就是十分绝妙,别人想不到。从平淡入规矩,从规矩入险绝,是在追求的过程,而艺术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流露。
因为有追求尚不能表现作画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所以到达险绝后复归平淡,自然而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一种情趣,便不是刻意追求所得。刚开始的平淡和最终的平淡的不同就在于经历与修为,最后的平淡包含了更多内容,是随手拈来无所顾忌的一种心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