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理论创新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融入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创生出了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包含三个维度,彰显了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从基本要义上来分析,行动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生活教育思想是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形成的活理论,其行动性围绕教育生活、教育行动、教育创造和教育幸福展开。
据于此,回归生活、彰显实践、展开行动才能完成教育理论的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珍视其中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理论;创新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所开创的许多重要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焕发着时代的魅力,涵盖了中国教育前进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其“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因而能够有效解决许多教育现实问题。在他的众多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思想是最具有奠基意义的,它的核心内涵指向生活、民主、民众的教育,有着很强的理论创新意识。当下,汲取其中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精神能够为新时期教育理论的创新带来新的生机。
一、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教育思想
1919年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提出了“教学合一”,改变了教与学分离的局面,奠定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基础。1921年,陶行知与蔡元培等人发起并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旨在通过平民教育促进社会改良。
1926年,陶行知开展了乡村教育活动,指出要建设适合于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生路,建立了符合乡村实际上需要的活教育。1927年8月14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学,陶行知在创校演讲中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和乡村生活相互关联了起来。
随后,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创新了教育发展理念,在让教与学紧密相结合的同时,融入了生活实践教育,旨在培养了学生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
经过实践的锤炼与战争的洗礼,“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又倡导民主的教育,指出了和平民主的社会环境对人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强调了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是培养学生道德的生活场域,是培养公民自治精神的出路,也是自我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来源于当时中国教育的实践。正如他说的那样,“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教育变革要从学校教育生活的模式开始,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要紧贴时代的发展步伐,这样的教育才是鲜活的、富有生机的教育。活的教育根植于具体的教育境遇,活的教育是有生命力的教育。而对于如何激发教育的活力,陶行知主张让教育融入生活。生活是向每个人敞开的含有情境与价值的意义总体,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在此基础上创生了生活教育思想,其核心与精髓是活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要义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1.生活教育目的:“生活即教育”
活的教育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脱离社会和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不具备促进人成长的潜质。正因为生活和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生活既构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成为了教育活动的场所。
陶行知提出“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意思强调立足于生活的教育才能达到教育为人的目的。基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凸显出生活的特质。在陶行知看来,剥离生活的教育不是幸福的教育,要把生活中含有教育的元素挖据出来,这就是说教育要以好生活为素材。“生活即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来源,二是教育为了良好生活的生成。
2.生活教育内容:“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丰富了教育的环境和内容。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大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大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为了生活、成就“做完整的人”的目的,其核心是把整个社会当作生活教育的内容来看待。
社会是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获得人类全部经验的源泉,发挥着作为教育内容的功能,开启了人精神上的自觉行为。“社会即学校”明确了社会中存在着表达生活教育的现象和内容,表明了参与社会生活和实施教育过程是同步的系统,从而促使人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3.生活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手段才能使社会生活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完善好生活的目的。陶行知认为经过生活滋养的教育方可提高人的内心修养。好的生活是好教育的活教材,人的发展要基于生活和教育有机融合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完成。
因此,教、学和做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优先,“做”统合了教与学的过程,通过人自身在社会中的不断实践获得生存智慧。“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把“教”与“学”通过“做”联结起来,“教”和“学”共同的目的是教人学会做事,生活得更好。
因此,“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体现了教育的实践性和行动性,当然也唯有这样的教育方可培育人的创新精神。
(二)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品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内容丰富、理论深邃,传递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生活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的系统化,它是指导生活的教育理论。什么是真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走进人生活场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走进生活就是立足于“做”这一要素实现知识的应用和思想上的创新,彰显了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
这样的教育是鲜活的教育,其内在的核心要素是实践,“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都是其思想实践性的体现。同时,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才具有创新性,这就需要更教育回到实践本身。
全部的社会生活就是课程的内容,在“做”中参与、探索、创造生活的本真,最终达到教之所成、教之所了的教育境界。生活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互统筹的综合教育体系,激发了教育实践中蕴藏的行动意义。因此,具有行动意义的教育是应用教育知识的生活实践行为,也是一种自为的生活实践。
(三)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充分展现了教育学者的实践精神,他躬耕于中国本土化的教育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以追求教育真理为依归,在教育实践中发扬了创新精神,“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终身的教育信念。从其实践精神上可以看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追求教育真理,只有坚守教育信仰才能树立教育奉献的精神。追求生活教育理想的背后,行动是其核心内涵。教育走进人的生活,赋予了教育“即行即知”的行动意义。
生活教育思想沿着生活向前、向上的路径展开了教育行动的逻辑,包含着四层含义:第一,生活是教育的素材,生活本身孕育着教育的意义。第二,教育引领生活积极向上,经过教育引导的生活激发了人思想的力量,引导人产生新价值。
第三,教育与生活相互融通,教育贯通于人的整个生活并超越生活。教育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又丰富了教育理论的行动特质。第四,生活教育的实现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方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体现教育的意蕴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据此,借助于行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借助于行动,教育理论创新生成了逻辑起点。
三、基于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论创新
(一)教育理论应是实践性的活理论
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面向教育实践的行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导教育实践,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是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而形成的活理论。活的教育理论能够培育教育与时俱进的品质。
其一,陶行知关注中国教育的民族性和乡土性,他认为经得起本土化实践的教育理论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理论;其二,陶行知主张全部教育生活的线索以“教”“学”“做”为中心,三者合一就是教育的生活方式;其三,陶行知主张在社会中育人,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信念。
以上三点体现了人民教育家生活的情怀。而“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则是爱的教育,他关注的是学生生活的改善。
为了创造更真、更善、更美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坚持一贯的教育信条,“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实际生活与全部的课程相互渗透,其媒介是生活实践,这样的理论本质是面向实践的。
教育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整体,思想和生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合。陶行知主张教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活教育思想自然观照“教”与“学”相互交流的状态及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方式。
“教”和“学”双方的互动共同建构人的生活理想,而“做”直面教育行动的特质,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才是活理论。行动是“教学做”展开的原动力,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性和社会性。实践性的活理论充分考虑了人在教育中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它本身具有行动性。
(二)教育理论行动性的要点
1.教育生活
所谓“生活决定教育,不是教育决定生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最终目标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这种生活是自然的,不是被逼迫的被动性生活。“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和教育构建了双向互补型的内在逻辑,不存在仅仅是为了生活的教育或者是单一为了教育的生活。
其次,教育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生活的外延具有开放性,抛弃生活的教育只是一种工具,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会带来好处。换言之,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走向社会,不能把学校生活独立起来而圈定教育的界限,因为日常教育生活是教育行动的基础。
2.教育行动
生活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教育也应当贴近生活而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态势。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竭力探索与中国教育现实相一致的教育发展理论,有的放矢地指导现实的教育实践。“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之宣扬与实践,重视行动与思想之结合,强调教育是大众的、民主的、科学的、生活的,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之发展,为近代中国教育带来一线之生机”,行动与思想的结合把“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并丰富了生活教育的内涵。
行动的教育要围绕“教学做”这个中心,以实际生活为导向,以教学成事。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二者共同的导向在于行动性。行动的教育产生新的思想,催生了行动特质的教育理论。所以,活的教育从行动开始,有价值的教育从行动开始。教育行动的过程塑造了教育理论行动的特质,它具有理论的反思修正能力和创新性品质。行动性同时体现了实践性特征的内涵,走向实践的行动性理论一定是发展着的理论。
3.教育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将教育发展的时代前瞻性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在教育实践中探求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论,再现了教育现实与教育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并以此作为创新性教育的行动力。教育创造首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息息相通,这也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逻辑。
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是指贴近生活的创造,发挥人生活意义的创造。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最有效力的事业,能改良人的天性和性情。
他指出教育能够创造文化,继而使人成长,造福社会。教育创造并激发了人造福社会的巨大潜力,是人迈向幸福生活的原动力。行动性的教育理论以人的生活体验为研究的起点。教育创造是教育理论行动性特质在生活中的体现,尊重生活的具体性,恪守理论本身的实践性原则。
4.教育幸福
教育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贯穿于生命过程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生活方式的创造丰富了人的生命价值,生活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人们所必需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对善的生活的践行。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才是富有灵性的教育。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所必需,也就是为了人类生活幸福之需要,不能只为办教育而办教育之目的”,这就是说真教育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它是幸福的教育。
人是教育生活的主体,教育是为了人民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据此来看,教育幸福是生活性、实践性的幸福。归根结底,唯有观照人幸福成长的教育才是行动的教育。教育幸福体现了人生活向上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需要教育理论的行动性来支撑,行动的教育离不开理论自身行动性的特质。
(三)如何创新教育理论
1.回归生活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首先,真正回归生活的理论是指回归生活后还要反哺行动性的理论。陶行知主张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此建构理论行动的局面。唯有回归生活的理论才能切实促进人生命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旨归。理论的创新离不开本真的生活,“‘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
更进一步讲,课程内容要时刻关注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以回归生活世界为基础的学习,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因为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础,所以改革的基础是回归生活,赋予教育以生活的意义。
其次,真正回归生活的教育是以人生活的完善为依归。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现实生活,只有生活发生了变化才算是教育发挥了作用。为了达到教育为了生活的目的,他强调只有融入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身心的解放和创造力的解放。
“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说明走进生活的行动方可产生理论、发展理论,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向前向上的生活,只有基于实际生活境遇的教育才能不断创新基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
2.彰显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条件
第一,回归实践就是强调教育理论行动的先在性和目的性。“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他主张理论与实践双重契合下推动和创造与本土化一致的新教育,从而实现教育为人的根本目的。
第二,教育生活在一定价值观的引导下促进人的成长,它本身是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改造现实生活,贴近生活的教育能实现对生活的解读、表达与创新。生活就是课程的资源,课程内容再现学生活的生活经验,更易于学生接受。
关注学生的生活塑造了实践的教育理论,彰显了理论的实践性。第三,实践丰富了教育的文化内涵。生活教育涉及人的生活现实,统筹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一切要素和行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内涵丰富,以教育生活为中心,以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为依归,完成了教育理性行动内核的创新,为中国气派教育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就是说,实践拓宽了教育的内涵,打破了以学校、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激发了人与教育生活互动的潜能。
3.展开行动是理论创新的核心
陶行知明确指出“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凸显行动是理论创新的核心。生活教育思想是行动性的教育理论,从中可以总结出“行动”的逻辑。第一,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需要有行动的特质,缺乏行动精神的理论是脱离实践的理论。
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教育要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再回去指导实践。其中蕴含着行动性,行动是解决我国教育本土化、社会化、大众化问题的出路。第二,陶行知开辟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体系,强调知与行相统一,知来源于行的实践理论,行动体现了动态的实践。
人生活的丰富性在于其处于不断变化与前进的过程中,行动的教育理论无时无刻不在贴近和观照生活,培育了动态的生活观和实践观。
第三,行动创生了理论与实践无断裂的联系。唯有行动方可缝合理论与实践因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所引起的断裂,从而创生生活智慧,解放人的自由。自然地探索以人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创造人更好的生活。
第四,行动是教育理论面向生活的核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创新了生活实践过程,再现了行与知相统一的原理。在此,教育遵循行动、思想、新价值产生的内在逻辑,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育改革只有关注这一点才能取得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只有发挥“行动”性,我国教育的纵深化改革才能收获质和量相统一的发展势态。“行动”产生了开放的教育生活世界,动态的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全部生活都是教育的对象,整个人生、社会都内含着教育的意义和范畴。
行动性的教育理论不是简单的复制于特定的教育生活中,而是立足于具体生活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树立行动意识的理论才能为教育变革注入创新的力量。
总之,陶行知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建设性地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学说,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教育的活力在于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陶行知一生忠于教育事业,发扬批判创造精神,创造的生活教育思想以行动为媒介,联通了教育、生活与社会,培育了人们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实现了教育的历史使命。
理论的创新来源于生活的创新。教育理论创新需要行动特质,行动是理论与实践有目的的统一。创新来源于对实际存在教育问题的实践与行动,在实践中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才能丰富和创造实践的理论。在此意义上,教育改革就是生活常态化的发展。
行动性的教育理论能够为促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搭建幸福的生活,因为行动的目的直指人的发展,统合人与生活之间的互动而达成教育的目的。行动性的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将人拥有完整、幸福生活的渴望摆在优先位置,其宗旨不是完成纯粹技术性的理论操作,而是以生活的艺术和智慧处理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整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而创生活的教育。
在此,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珍视其中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