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的子女】李曼宜:于是之与《茶馆》的首演与复排

2019-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于是之是中国话剧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自1951年排演<龙须沟>以来,在1957年排演了<骆驼祥子>,后来还有1958年的<茶馆>.1978年的<丹心谱>.1985年的<洋麻将>等.此外,于是之在电影方面的代表作有1959年的<青春之歌>和1984年的<秋瑾>等.演艺生涯之余,还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于是之的

于是之是中国话剧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自1951年排演《龙须沟》以来,在1957年排演了《骆驼祥子》,后来还有1958年的《茶馆》、1978年的《丹心谱》、1985年的《洋麻将》等。此外,于是之在电影方面的代表作有1959年的《青春之歌》和1984年的《秋瑾》等。演艺生涯之余,还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于是之的子女】李曼宜:于是之与《茶馆》的首演与复排

近期,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将她和于是之之间的演绎故事和生活故事撰写成回忆文章,结集为《我和于是之这一生》。94岁的她,用文字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伴。全书从1949年相识相知相爱开始,一直到于是之晚年以来,60余年的个人命运、家族往事和表演生涯。

在《我和于是之这一生》中,还特意讲述了著名话剧《茶馆》首演与复排的往事。一直到晚年,于是之记忆力衰退之际,仍旧不时对李曼宜说:《茶馆》不应在话剧舞台上消逝。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李曼宜 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茶馆》的首演与复排

文丨李曼宜

1958年3月29日,老舍先生的《茶馆》首演,演出效果很好,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曹禺院长曾赞叹《茶馆》的第一幕,说:“那是经典啊。”可没想到,当这个戏演出了四十九场后,也就是7月10日那天,一位文化部的领导来看戏,事后召开了院扩大党委会,在会上却批评了剧院的领导,认为“在组织创作和演出中‘不是政治挂帅,而是专家挂帅’‘不大注意政治,不大注意内容,有点过多地追求形式’……”,还说,焦菊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教条主义”……总之,这样一出好戏就被停演了。

接着,剧院就忙着安排了几出“政治挂帅”的戏,如《烈火红心》《青春的火焰》《难忘的岁月》等等。老舍先生也在8月间又拿出了他的新作《红大院》。是之则积极参加了《红旗飘飘》的赶排(他演党委书记),这出戏在8月26日就上演了。

9月12日这天,周总理来看演出,散戏后,是之等人陪着总理走上舞台时,总理对他们说了一句话:“《茶馆》改一改还可以演嘛。”总理说这句话的声音并不大,但听到这句话的人,内心都感到一阵惊喜,大家明白这出戏又有救了。记得是之在那天散戏回家后,忍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信息跟我说了。他说:“也不知总理怎么知道的这个戏不让演了。”

《茶馆》要改,怎么改?说是要“加红线”,而这“加红线”的工作老舍先生是不会做了,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童超、英若诚和是之的身上。那时剧院正忙于研究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茶馆》复排的事情就被拖了下来,并且一拖再拖。直到1963年年初,复排《茶馆》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9年7月是之被选为剧院党委委员,同时也是艺委会的成员。他在演出创作的同时,还负责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那段时间,是之很是忙。他演了老舍先生另一部新作《女店员》;还被借调到儿童艺术剧院演了《以革命的名义》,并拍了舞台纪录片;赶排了电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此时他还写了个剧本《花开遍地万户香》,后来在剧院上演了;他和梅阡被派去协助曹禺院长创作《胆剑篇》……

青年王利发,1979年。苏德新摄

1962年,为了排朝鲜的话剧《红色宣传员》,是之和剧中几个主要演员去朝鲜体验生活。回来排戏,年底就开始演出了,演了有一百多场。1963年,一些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陈毅、彭真等同志都来看过,称赞这是一出好戏,要多演。与此同时,被停演多年的《茶馆》也开始复排了。

然而,这次《茶馆》复排又是“生不逢时”。就在他们忙于重排的时候,文坛传来新消息,说上海发表了“大写十三年”的讲话,提出“只有写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才是社会主义文艺”。还说:“天上的(神仙的)、地下的(死去的)都不看了,要看十三年的。”人艺的演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复排着《茶馆》。

这年的4月7日,《茶馆》——这个“不写十三年”的、算不上“社会主义文艺”的戏剧,终于再一次上演了。报纸上不做任何报道,也没有任何宣传,《茶馆》就在没有一条消息的情况下,默默地演过来。许多同行都替人艺担着心。

演出前,连排两次——彩排一次及一次首演,老舍先生都去了,但他没去后台,也没有跟演员们说一句话。当时不仅演的人担心,一些热心的朋友也替他们捏把汗。是之曾和我说,蓝马看完戏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啦,你们还敢演这样的戏?!”

后来,周总理在4月召开的文联会上做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提倡文艺反映现代生活,但不能把古代和近代的一笔勾销,不能只局限于写十三年。”不久,周总理来看《茶馆》演出,跟焦菊隐先生谈道:“《茶馆》这个戏没问题,是一出好戏。

”总理看戏时曾对老舍夫人胡絜青说:“青年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旧社会,不知道旧社会是什么样子,老舍先生的《茶馆》能让青年知道‘人吃人’的旧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是多么可怕。”总理讲这段话时,实际是在戏演了若干场后的7月。这一次《茶馆》共上演了五十三场。

中年王利发,1979年。苏德新摄

是之在病中记忆力虽在衰退,但有一件事却始终忘不了。还在1998年,他总是念叨着《茶馆》应该重排、重演,但一直听不到什么消息,有时就很烦恼。我当时劝他:“现在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不能着急。”就在那一年的6月22日,我根据他断断续续说的意思,整理出来一段话,他看了也同意,想有机会拿给剧院的人看。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当时剧院的院长刘锦云来看望他,他特意把刘锦云拉进书房,就是想说《茶馆》这件事,但他越着急话越说不清楚,他也不记得有我给他整理的那段话了。人家呢,很忙,只是看望一下,没时间坐下长谈。这样,这件事就又没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现在我想把当年他要说的那段话抄录在这里,算是“立此存照”,也是一个纪念吧:

1999年我们住院时,有一次剧院的同志到医院看他,告诉了是之剧院的好消息:一个是剧场要大修,他听了很高兴;再一个就是剧院真的要复排《茶馆》了。他一听《茶馆》要复排,两眼就放光,好像那一刹那他又明白了。后来,又有些朋友来看他,也说起《茶馆》要复排的事,他都能听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