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作品】把角色气韵留在人民心中的于是之
于是之在话剧《茶馆》中扮演的老年王利发
于是之(中)在话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
谈到中国话剧,不得不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而谈到北京人艺,北京人艺原第一副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一路成长为戏迷心中不可替代的表演艺术家,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塑造了多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其中,《龙须沟》(1951)中的程疯子、《茶馆》(1958)中的王利发、《青春之歌》(1959)中的余永泽、《丹心谱》(1978)中的丁文中、《洋麻将》(1985)中的魏勒等角色堪称经典,受到几代观众喜爱。
10月25日上午,由作家出版社和北京人艺演出中心联合主办的“说不尽的于是之——《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新书首发式暨读者分享会”在北京菊隐剧场举行。该书作者为于是之夫人李曼宜,虽然因身体原因并未亲临现场,却通过视频向读者勾勒出她心中的于是之形象。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演员濮存昕,北京人艺编剧郭启宏,作家出版社总经理扈文建出席活动。扈文建介绍了该书的出版缘起,濮存昕和郭启宏现场回忆于是之,并分享了这本回忆录带来的触动。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孙茜作为特别嘉宾,讲述了自己对于是之和其夫人李曼宜的情感,并朗读了书中片段《我们的家》。
“于是之是话剧《李白》不署名的作者。”分享会上,郭启宏谈到,在创作《李白》时,于是之对倒数第二场戏有看法,认为还不够空灵。某种意义上讲,郭启宏是在领会了于是之的想法之后将剧本修改成功的。谈及于是之挑选剧本的标准,郭启宏透露:“于老要求本子要有新意,哪怕这个本子部分情节不合理都行;如果一个本子四平八稳,即使一点错误都找不着也不要。所以他个性是很强烈的。”
濮存昕也着重谈到了于是之对艺术创作的执着精神。于是之在艰难时期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他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剧本创作,他也组建起了北京人艺建院以来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作者团队。对于是之本人的艺术创作,濮存昕以《茶馆》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幕,各色人等上场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光彩照人,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就像穿糖葫芦的签子,守着配角的本分,穿针引线把戏给每个上场的角儿托得舒服、衬得妥帖。
戏都是别人的,但观众恰恰眼睛离不开他,这种含蓄的艺术追求值得后辈演员学习。”
“于是之的平民气质来自他的出身和家世,化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是从他性格深处透出来的。”谈及于是之演绎的角色,戏剧评论家何西来如是说。表演艺术家郑榕则认为,于是之的表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北京人艺的风格,他的艺术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北京人艺的艺术发展道路。
2013年1月20日,于是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是之离开我们快7年了,观众还记着他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这是对一位演员一生努力的最大回报。”于是之夫人、今年94岁的李曼宜说。日前,李曼宜耗时6年撰写的回忆录《我和于是之这一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该书起笔自1949年二人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更有于是之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演员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也阐述了一个学者型演员的孤独与坚守。因此,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的出版也引发了戏剧界的关注。濮存昕透露,演员宋丹丹收到这本书是在排一出戏前,她跟濮存昕说:“我还没开演呢,看了一下前言就哭了,写得太好了!是之老师活在我心里。”“我们现在回忆他,也是在接他的‘气’。”濮存昕进一步说,“人艺的那口‘气’就是是之老师给的。”(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