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意思 《三国演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怎么成了第一主角?

2019-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国演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怎么成了第一主角?首先是史书与小说在第主角重心上的区别.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通常有许多人物,于是就有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别.作为史书就没有这个问题,反正只要是皇帝,不论当得怎么样,就是"纪",就排在前面.皇帝排完了,还有后妃.鞠躬尽瘁意思 <三国演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怎么成了第一主角?别的人物,再重要,也在后面的"传"里.<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所以<魏书>不但排在最前面,而且多达三

《三国演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怎么成了第一主角?

首先是史书与小说在第主角重心上的区别。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通常有许多人物,于是就有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别。作为史书就没有这个问题,反正只要是皇帝,不论当得怎么样,就是“纪”,就排在前面。皇帝排完了,还有后妃。

鞠躬尽瘁意思 《三国演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怎么成了第一主角?

别的人物,再重要,也在后面的“传”里。《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所以《魏书》不但排在最前面,而且多达三十卷;刘备、孙权地位再高,也要排在《魏书》后面。《蜀书》排在第二位,只有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因为吴国灭亡最晚,所以排在最后。

鞠躬尽瘁意思 《三国演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怎么成了第一主角?

《三国志》开篇就是写曹操的《武帝纪》,只有正统的皇帝才能人“纪”,而把刘备放在了列“传”之中,《先主传》,是“主”不是“帝”,轻重一目了然。所以从《三国志》的尊曹抑刘,到《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首先就必须将这个结构重心彻底扭转过来。

在《三国志.蜀书》中,依例写刘备、阿斗和二主妃子等的“先主传”、后主传”等排在前面,而表现文臣武将的在后面。不论你认为阿斗多么无能,把他排在诸葛亮前面是多么不合理,可二十四史就这么排才“合理”。

也就是说,二十四史之的《三国志》的顺序体现的是地位高低的尊卑关系。而小说不同,它的主要人物,尤其是第一主角的确定,要服从如何有利于表现故事。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担当第一主角呢?《三国演义》的正式名称是《三国志演义》,也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说要把历史故事化,通俗化。因此这部小说的题目就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点:既是历史的,要真实;又是小说,要虚构。

既要表现三国斗争的历史全貌,又必须按照小说的要求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故事情节、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这个第一主角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地位特别重要,应当是皇帝、主帅、宰相、军师这样的地位。

有了这么重要的地位,他才可能参与众多重大事件,与许多其他重要人物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演绎各种类型的故事,从而通过这些活动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第二,一般地说,这个最主要的人物在整个作品中要具有相当的贯穿性作用。

也就是说,他大体上要从头到尾都有戏,至少是占据整个小说大部分篇幅的位置,尤其要处于作品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漩涡中心。这样整个作品的结构才紧凑,结构重心才稳当。这一点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格外重要,否则不但会给人以拖沓之感,而且历史脉络不清。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就是,通过他一生的活动能够基本上反映出整个三国时期至少是主要阶段的历史面貌,因此这个人生活的时间应当和那此最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大体上相重叠。那么在尊刘贬曹的前提下,蜀汉方面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人物就只有两三个人有资格加以考虑了。

可是究竟谁最合适来担当这个第一主角呢?这要从《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年说起。《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年呢?小说开头说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大青蛇从梁上下来盘于御座,几笔带过就写到灵帝中平元年(184)瘟疫流行,张角起事,有些学者将这年作为小说开头之年。

其实这几百字是楔子,交代整个故事的背景,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真正的故事开头是紧接着的桃园三结义,为188年。西晋灭吴为280年,所以《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九十二年的故事。

全书一百二十回,自桃园三结义起至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总共四十六年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的四十六年仅有十六回,而这十六回中仍然继续突出蜀汉。整个《三国演义》回目的将近60%主要是关于蜀汉的人物和故事,有些回目中虽然看不出来,但仍然是与蜀汉方面有关。

因此从小说开头和整个作品分量的比重来看,都是在突出刘备的蜀汉。刘备是蜀汉皇帝,地位最重要。在蜀汉的主要人物中他最长寿,活了六十三岁(161- 223,虚岁,下同)。桃园三结义时刘备二十八岁,关羽比他略小,死于219年,估计也近六十岁。

《张飞传》说,“羽年长数岁”,所以张飞大概活了五十五岁左右。按说刘备最有条件成为《三国演义》第一主角,但是他死得太早,蜀汉建立后仅仅两年就去世,离263年蜀汉灭亡差了整整四十年之久,除了发动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蜀汉建国后与曹魏、孙吴的斗争他都不在。

刘备之死离280年西晋灭吴相差更长达五十七年之多,也就是说,整个三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与他无关。所以刘备如果作为第一主人公,显然不利于表现蜀汉建立后的斗争和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

按说历史上作为蜀汉主将关羽的地位也相当重要,事迹也不少,而且斩颜良、降曹归刘、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十分精彩的故事历史上均有记载,以他为中心结构整部小说应当会非常好看。

但是关羽219年就被杀了,比刘备还早。以关羽作为表现三国历史小说的第一主角显 然更加不合适。黄忠、张飞、马超分 别死于220、221、222年,也比刘备更早。赵云死于229年,时间也早了一些。

再说张飞、赵云,更不必说黄忠、马超,他们的地位也不适合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因此只有地位仅次于刘备且在蜀汉这些重要人物中死得最晚,死于234年的军师诸葛亮具备这两个条件。他地位特别重要,又经历了蜀汉由弱到强,直到鼎盛的全过程。

蜀汉的重大事件他几乎都参与了:提出三分天下构想,参与策划赤壁大战,建立与巩固孙刘联盟,借荆州,取西川,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白帝城受刘备托孤,修复孙刘联盟,平定南蛮,多次北伐,等等。总之,蜀魏之间的历次战争,蜀吴之间既联合又斗争的曲折经历,诸葛亮几乎都是策划者或主要指挥者,因此由他来担任小说的第一主角不但当之无愧,而且最富于故事性。

但是诸葛亮(181-234)有个非常重要的先天不足一比 较年轻,188年刘关张起事时他还只是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就是诸葛亮出场很晚的根本原因。按说这一点本来是极其不利于诸葛亮作为小说第一主角人选的,但是罗贯中处理得很高明,他在前面三十四回为诸葛亮的出场作了极为重要的铺垫。

刘备的实力当时不仅远远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比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差得远,甚至还不如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连西凉的马超和汉中的张鲁都不如。

刘备当时势力小固然是一大弱点,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方向不清楚,他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在这个乱世中站住脚跟,壮大自己,夺取天下。而正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给他指明了方向: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不与曹操争天时,不与孙权争地利,而是以人和取胜,联吴抗曹,争取鼎足三分,等待时机,统一天下。

正是这一伟大战略,使刘备转弱为强。诸葛亮死后的十六回看起来似乎与他没有关系,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诸葛亮的重要,一是蜀汉后期主将和文臣都是诸葛亮选拔和培养出来的,二是表明诸葛亮具有不可替代的统帅价值,没有诸葛亮的蜀汉很快就走向衰落。

很明显,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自三十五回刘备从水镜先生司马徽那里听说“伏(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就想方设法寻找诸葛亮,从而为诸葛亮出场铺垫。直到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病逝,在整整七十回中他几乎总是直接间接地处于舞台中心,在魏蜀吴三国所有重要人物中虽然时间跨度不是最长(将近三十年),但是比重最大。

这么处理符合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因为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没有一个贯穿性的主要人物,整个作品的结构就会显得松散。

《三国演义》从内容的结构重心来说主要写蜀汉和魏、蜀汉与吴的矛盾,从人物的结构重心来说则是着重突出了诸葛亮。如果我们从人物角度来划分全书结构,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即诸葛亮出场前刘备的困境,占三十四回;从三十五回诸葛亮即将出场和出场后刘备势力逐步壮大形成三分天下,直到一百零四回诸葛亮逝世,占七十回;最后十六回是失去了诸葛亮后的蜀汉迅速衰落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