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夜真正的原唱】《草原之夜》:经典名曲是怎样诞生的
2014年10月7日,田歌在乌鲁木齐参加兵团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本报记者 杨明方摄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半个多世纪以来,《草原之夜》舒缓优美的旋律,是几代人温暖的记忆。
《草原之夜》歌唱的“草原”在哪里?这首歌是如何诞生的?今天的“可克达拉”是否真的“改变了模样”……最近,本报记者专访《草原之夜》曲作者、著名作曲家田歌,听他讲述《草原之夜》的故事。
“一首揭示军垦战士心灵的歌”
“不错,《草原之夜》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它更是一首揭示军垦战士心灵的歌。”10月7日中午,在乌鲁木齐徕远宾馆,记者遇见专程前来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兵团“荣誉军垦战士”田歌,他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兵团人艰苦创业、舍家为国、建设边疆的精神无可比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草原之夜》这首歌!”
1959年的春天,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奉命率纪录片摄制组,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拍摄一部反映军垦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大型彩色纪录片,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片。根据周总理“要很好地反映出新疆各个民族亲密团结”的指示精神,前一年秋天张加毅就亲赴新疆进行实地考察。
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伊犁河谷兵团四师64团一个叫“可克达拉”的地方作为拍摄地点。当时才20多岁,但在音乐创作方面已崭露头角的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田歌被挑选为纪录片作曲,他随之遍访天山南北广袤的垦区。
“可克达拉”,维吾尔语是“绿色原野”的意思。“与其说是原野,不如说是荒原”,田歌告诉记者,当时那里沙丘连绵,野兔妄为,两日一小风,三日一大风,风过处,荒沙漫卷,鸡飞狗跳,让人睁不开眼。当年,军垦战士们住的是半截在地下的“地窝子”,床上地下,终日有掸不尽、扫不完的灰土,就连吃的饭、喝的水也常与沙粒搅和在一起。
“这里聚集着多个民族的军垦战士,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军垦战士豪情满怀,他们的生活展示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团结的壮丽画卷。”田歌说,在与军垦战士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张加毅导演一直在思考:如何给这部纪录片配上一支相宜的主题曲?“电影画面十分宏伟壮观,主题曲是不是应该温情柔软一些,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呢?”张加毅觉得自己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真正激励军垦战士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
”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张加毅导演约了田歌,两人骑马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草甸。忽然,一幅如诗如歌般的“立体画”呈现在他们眼前:一抹晚霞斜倚天边,丛丛芦苇在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亮,缕缕青烟从芦苇丛中袅袅升起,一群年轻人把打来的猎物挂在木架上,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弹奏着民族乐器在轻声歌唱……
“尤尔答西(小伙子),你唱的是什么歌啊?”张加毅和田歌被眼前的情景迷住了。“我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小伙子开心地大声回答。
这种发自各民族人民心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朴素情感,不正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基调吗?张加毅导演笑了。他拍了拍田歌的肩膀,情不自禁地说道:“小田,我想写一首歌,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我要写出来,你敢谱吗?”“张导,你敢写,我就敢谱!”田歌当即拍着胸脯回应。张加毅从荷包里掏出一个纸烟盒子,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不到一刻钟,就写出了一首通俗易懂、优美抒情的歌词,转身把纸盒交给田歌。
田歌欣喜不已,独自坐到一边开始谱曲。约40分钟后,田歌跑到张加毅跟前:“张导,词作家,您来听听吧!”一脸兴奋的田歌,打开随身背着的琴盒,边弹边唱了起来。张加毅导演让他唱了四五遍,刚开始,张导演静静地听着,后来,他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了节拍……
“太好了,就是它了!”张加毅当场拍板。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歌。1992年,这支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
“可克达拉真的改变了模样”
田歌是山东人,母亲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以他从小就对音乐痴迷。1948年,田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1949年,十几岁的田歌随部队到达新疆,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草原之夜》让田歌声名鹊起。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应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之邀,又摄制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斗历程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军垦战歌》。有一组插曲,分别由郭小川、贺敬之、袁鹰等作词,曲作者就是田歌。其中,由袁鹰作词、田歌作曲的《边疆处处赛江南》,不知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前赴后继,奔赴新疆,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
60多年来,田歌凭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新疆这片沃土的热爱,创作了近千首音乐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作曲家。
“我是兵团的一名‘荣誉军垦战士’,能创作出《草原之夜》等作品,既要归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更要归功于当年艰苦创业的老军垦战士,是他们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田歌说,他自己只是一个执笔者,用音乐符号把那个年代的火热生活和真情实感记录了下来而已。
“可克达拉”,也与《草原之夜》一起,走进人们心灵,走向了世界。
“如今,可克达拉真的改变了模样!”可克达拉所处的兵团四师64团,早已百分之百实现“条田林网化”,是全国林业先进单位。这个总人口两万多人的农场,20个民族的职工群众,多年来和睦地居住在一起。该团与相邻的两个团场共同建起了一道边境绿色屏障,将风沙、旱魃牢牢地封锁在外,成为农业生产连续丰收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这次重返新疆参加兵团“大庆”,田歌还听到一个好消息:兵团大力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四师将以64团为中心建城设市,正在申报的市名就叫“可克达拉市”。
从一首歌到一座城,“可克达拉”的传奇故事,不正是屯垦戍边千古伟业映照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