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图片】彭阳:黄土地上谱写脱贫富民诗篇
核心提示:时光荏苒,寒来暑往。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六盘山核心区,彭阳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拔穷根、摘贫帽,一户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一个个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迈向富裕,在黄土地上书写脱贫富民诗篇。
2018年,彭阳县减贫15198户54499人,剩余贫困人口579户1575人,贫困综合发生率从2014年的28.8%下降到0.71%,122个贫困村通过复查复审全部脱贫出列。
近年来,彭阳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在精准、稳定、可持续上下功夫,强产业稳增收、夯基础补短板、建机制兜底线,形成全县上下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发展格局,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了山、富了民。
产业到户 稳增收促脱贫
红河镇文沟村地处彭阳县东南,梯田沿山体层层环绕,金灿灿的玉米棒堆在地头,一辆辆农用车在田里穿梭,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大家忙了,村里变得热闹了。"行走在田间地畔,文沟村党支部书记兰武英说。
2014年之前,文沟村501户1818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598人,村道全是陡峭曲折的泥土路,村民守着7200多亩旱地靠天吃饭,依靠种植玉米、麦子、糜子等作物勉强度日。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低,贫困发生率26%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为零。
2014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文沟村等122个贫困村被列为整村扶贫推进村。彭阳县研究制定了《彭阳县"十三五"扶贫总体规划》《彭阳县"1 20 122"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和责任状。
当年,文沟村获得200多万元产业贴息贷款,第一批4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在文沟村"安家落户"。政府每户补贴1万多元,配套建牛棚、青贮池,购买铡草机。接着,政府实施"530"捆绑政策,按照每户养殖5头牛或30只羊的标准发放补贴,倒逼群众积极发展产业。
彭阳县按照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的要求精准帮扶,汇聚社会合力,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推广"财政 金融 扶贫 产业"联动模式和"一台一会一体系"金融扶贫机制,贷款门槛进一步降低。
建档立卡贫困户兰有仓贷款养牛,从3头发展到21头。今年9月,兰有仓出售6头牛,收入10万多元。"家家户户养牛,在墙角晒太阳、扯闲话的人没有了。"兰武英介绍,经过6年发展,文沟村牛存栏量达到2232头、羊只存栏量3600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多元,如期脱贫摘帽。
产业兴农民兴,产业旺日子旺。彭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器,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把产业一对一、点对点地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47亿元,实施"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和"产业富民全覆盖项目",扶持14182户贫困群众发展肉牛羊、鸡、蔬菜、万寿菊、经果林、中蜂、中草药等多元化致富产业,9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个至2个脱贫产业。
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6.6567亿元,户均贷款5万元,扶贫保实现全覆盖,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产业提质 巩固成果奔小康
在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巩固提升、聚焦聚力补短板阶段,彭阳县把产业提质增效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夯实脱贫产业基础,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的模式,持续做大做强精准扶贫产业。
2018年,文沟村脱贫摘帽后,第一时间成立养殖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标准化养殖,提高了养殖质量。"兰武英对此深有体会,之前村民自发性养殖,饲养缺乏统一标准,饲草料制作、喂养全凭经验,肉牛长膘慢、效益低。
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后,统一饲料配送、统一疾病预防、标准化养殖、科学管理,每头牛可多收入1000元。现在,文沟村已成立两个合作社,吸纳养殖户80多户,统一耕种青贮玉米5200亩。
彭阳县12个乡镇中,孟塬乡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有7个村是山区村。该乡结合耕地多、光热充足实际,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产业,转型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新兴发展中华蜂养殖业,探索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发展就近务工,借势发展乡村旅游业,使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孟塬乡草滩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家庭牧场6个,饲养牛羊2000多头(只)、鸡1万多只,全村常住户286户均参加合作社,解决养殖户单打独斗产业链条短、信息不对称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虎广红介绍,技术规范化、养殖标准化、市场信息化是产业发展必然趋势,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头,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用牲畜粪便生产有机肥,用有机肥培育土壤种植中药材,中药材为养蜂提供蜜源,又用中草药秸秆喂养牛羊,优化肉质。"孟塬乡党委书记郭耀武介绍,种植采取"企业 村集体 基地 农户"模式,带动农户400多户种植中药材8000亩,亩纯收入1800元,是其他农作物的2倍多;养殖采取"养殖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带动农户1500多户,养牛养羊3.6万多头(只),养蜂4800多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6元。
彭阳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开发农村就业岗位,让农民立足主业、兼顾创业,增加收入。坚持现行扶持标准不变,继续优化政策供给,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攻克农产品加工环节,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聚焦重点 补短板强弱项
彭阳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从利民角度出发,用一个个惠民举措回应民盼、民需、民求。
文沟村整村扶贫推进期间,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拆除土墙、土门,用砖瓦修建门楼院墙,美化房前屋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仅改造院落一项,政府就投入80多万元。"兰武英说。
彭阳县坚持破解"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落后和村集体经济瓶颈,累计整合资金13.83亿元,统筹推进农村供水、道路、危房危窑改造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吃水难"一度限制文沟村生产发展。2014年前,村民饮用沟道水,在50度斜坡的羊肠小道上行走,挑一担水需要2个多小时。2016年,文沟村家家通上自来水,打开龙头就有清冽甘甜的自来水流出,村民生活用水有了保障,产业发展有了保证。紧接着,农网改造、动力电入户,彻底补齐生产短板。
在彭阳,蜕变的故事遍及每一个村组,说变化、晒幸福成为人们生活常态。孟塬乡11个村,村村通柏油路和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或砂石路;村民用上自来水,告别"人担驴驮"、窖水、屋檐滴水的历史;实施危房危窑改造1512户,村民告别低矮黑暗的窑洞,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至2019年,彭阳县行政村道路畅通率和通客车率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79%,农村饮水保障率、供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通过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安全住房保障率达到100%;行政村宽带网络信号、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标准化卫生室和综合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基础条件得到巩固提升。
草畜产业成为富民支柱产业。
织密保障网 走好乡村振兴第一步
抓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彭阳县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无缝隙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落实学前教育"一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9 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供养困难问题。截至目前,累计资助各学段学生1.7万多人次,发放补助资金1366万多元。
实行"一免一降四提高一兜底"政策,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96%。71岁的草滩村村民马和兰做胆管囊肿和胆管结石手术,花费4万多元,报销3万多元;小石沟村陈万银的女儿患过敏性紫癜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病花费40多万元,报销32万多元。
建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扶贫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五重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承保面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有效防止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彭阳县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800元,将8008户167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民政救助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对2498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给予生活津贴,对2589名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全部给予护理补贴。建立县、乡、村三级临时救助机制,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3885户,发放救助资金1599万多元。
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聚焦薄弱环节,建立后续帮扶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走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步。(记者 剡文鑫 党硕 实习生 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