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谈谈书法中“偏锋”的作用
书法产生的线条形状、线质,与用笔方式有很大关系。在“中锋”、“侧锋”与“偏锋”三种笔法(据笔锋在运笔时所处的不同位置划分)中,“中锋"与“侧锋”都受到不少肯定,有“中锋取劲,侧峰取妍”之称。其中,“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笔画运行方向一致,笔锋紧随笔腹,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产生的线条圆浑饱满,这种运笔成为毛笔的主要运行方式。
“侧锋”运笔时,“笔锋”偏在笔画的一侧,产生的线条摇曳多姿。故而这两种方式都受到人们肯定。
但是,运笔时,笔锋偏离笔画运行方向的“偏锋”却受到很多非议,被称为“病笔”。这种说法合理吗?
一 “偏锋”为什么被称为“病笔”?
运笔时,许多人忌讳偏锋,将它称为“败笔”。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偏锋”会造成笔画线条不好看。
“偏锋”在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偏在笔画之外(“可以倾斜,可以垂直”),主要以笔腹在笔画内行走。由于笔腹主用是做支撑、弹性用的,用它来写线条时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并产生力度。这容易造成笔画单薄虚弱,一边光滑另一边毛糙,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于纸上,看起来不好看,也难表现精到。
第二,“偏锋"会造成笔锋不易恢复。
“偏锋”容易和“侧锋”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区别还是挺大的。“侧锋”的笔锋尚在笔画之内(近代书家白蕉说:“以偏锋解作侧锋,非也。侧锋之力,仍在画中。”),能通过笔腹配合反弹,使笔锋由倒而立,由侧而中,向“中锋”转换,成为“中锋”运笔的辅助手段。而“偏锋”则主要用笔腹在纸上书写,笔锋偏在笔画之外,卧倒侧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不易恢复。
二 用笔时怎样避免出现“偏锋”?
用笔时,能够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才便于书写时运用自如,上下左右,八面出锋,带出细挺圆劲的牵丝,线条圆浑而有质感。因此,用笔时就要尽量避免出现“偏锋",以免笔锋不好恢复。那用笔时怎样避免出现“偏锋”呢?
第一,学会“中锋"书写以及“调锋".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避免出现“偏锋”,最好采用“中锋”书写,执笔要正,笔毫要顺,使笔毫铺开,方向与运笔方向相反,笔画圆润饱满,两边如界。但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为此要在运行过程中将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
第二,需要训练对笔尖的控制力。
书法用笔要想精确到位,必须训练好对笔尖的控制能力(笔腹很难将笔画写到位)。古人可以用毛笔写出蝇头小楷,就充分体现了对笔尖的控制力。为此,我们要注意写字时用“三分笔”,少用笔腹,尤其不要将笔豪全部用实,这样才有利于处理好书法的虚实关系。这就像炒菜时主要用铲头,很少将整个铁铲都放进锅里炒一样。
笔尖和笔腹之间的虚实关系处理,我们可以借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情节来参考一下。其中讲,张无忌听小昭念了“圣火令”上的几句武功口诀“应左则前,须右乃后,三虚七实,无中生有”之后,一下子“犹如满天乌云之中,骤然间见到电光闪了几闪,虽然电光过后,四下里仍是一团漆黑,但这几下电闪,已让他在五里浓雾之中看到了出路”,之后他便武功大进,找到了对付敌人的法门,“一声清啸,双手擒拿而出,‘三虚七实’,已将辉月使手中的两枚圣火令夺了过来,‘无中生有’,又将流云使的两枚圣火令夺到。
两人一呆之际,张无忌已将四枚圣火令揣入怀中,双手分别抓住两人后领,将两人掷出。”
三“偏锋”一无是处吗?
谢眺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用笔之理与此相通。近代科技发明出了圆转自如的“圆珠笔”,从技术上解决了笔锋圆转的问题。但是,对于毛笔来说,由于笔锋是软的,所以要使“笔锋”如“圆珠”般流转自如,那就不能将笔用得太实,以免笔锋不易恢复。从这个角度来说“偏锋”既不便灵动运转,即为用笔所忌。
但是“偏锋”一无是处吗?这也未必,因为书法风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不是一味地以工巧精妙为宗,还有重、拙、大的“丑书”。对于“以丑为美”的书法,“偏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其实,这种“大巧若拙”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说过。对此,我们还可以小说《牧野流星》里的一段话做参考:“杨华是奇招妙着层出不穷,缪长风则是平平无奇,不求变化而攻守俱备。但每一次双剑相交,杨华都是不由得心头一震,虎口发热。
缪长风叹了口气,说道:‘论剑法之妙,当今之世,能够与你匹敌的恐怕也是寥寥无几了。但重、拙、大的三字真言,你似乎有待进步。’原来寻常的剑学诀窍,讲究的是轻灵迅巧,‘轻’种胜‘重’,‘巧’可胜‘拙’,‘小’可胜‘大’。
轻、重、巧、拙、小、大都是武学术语。较难明的是“小”“大”两个术语。“小”是指变化多、花式妙,以奇诡为主。“大”是指绝不行险以求侥幸,所使的都是大开大阔的正路剑法。但若练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却可以返璞归真,举重若轻,行拙实巧,似大而小。“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丑书”要到书法功力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使用得好。否则,就会自作聪明,将书法变得不伦不类了。这正如《牧野流星》中的情节 :“ 杨华心里想道:‘重、拙、大的三字真言谁不知道,若是我把‘玄功要诀’再练几年,未必就输给你。
’原来不是杨华不懂这上乘的剑学道理,而是功力尚还未到。不过他还是说道:‘多谢指教!’突然剑尖上翻,按着不发,只是紧紧注视着缪长风的剑尖。 缪长风怔了一怔,笑道:‘好,原来你比我还要高明,我这可真是好为人师而不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