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评毛 孙立平论与毛划界 论创造的划界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 实践领域和理论界都在热议创造的话题,但何为真创造,何为假创造.反创造和伪创造,却一直少有人问津或深入争执.厘清创造真伪界限,正视"伪创造"的积极价值,以及沉思划界意义自然成为本文核心内容.同时,对假创造.反创造和非创造的审视也被融入文稿.关键词 创造 伪创造 划界标准 作者简介:张春楼,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创造学;梅亚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

摘 要 实践领域和理论界都在热议创造的话题,但何为真创造,何为假创造、反创造和伪创造,却一直少有人问津或深入争执。厘清创造真伪界限,正视“伪创造”的积极价值,以及沉思划界意义自然成为本文核心内容。同时,对假创造、反创造和非创造的审视也被融入文稿。

关键词 创造 伪创造 划界标准 作者简介:张春楼,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创造学;梅亚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167-02 一、何为“伪创造” 对于创造和伪创造的定义或界定,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厘清和区分何谓“反创造、非创造和假创造”,或许也就想通了何为创造和伪创造。

“反创造”主要是指对创造持有一种反对的立场和否定的行为态度。某种程度上,“反创造”阻止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非创造”就其逻辑范畴而言,指谓除了创造之外的其它一切知识形态和活动形式。

“假创造”与“伪创造”在内涵与外延上是最为接近的概念,但两者依然区别很大。“假创造”作为“真创造”的对立面,往往是出于无知所形成的一种在内容或实质上虚假的创造形式,它不包含任何外在动机和目的。

而“伪创造”则包含着主观上故意弄虚作假、混淆视听和欺诈坑骗的含义。换句话说,“伪创造”隐含了如下特征和性质:其一,“伪创造”是徒有形式或自诩创造,而实质上是“假创造”。

它往往在内涵上无本质性的变化;其二,“伪创造”经不起科学实验的证实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它带有许多幻想、猜测、臆想和捏造,而不拥有真知灼见和美观实用。这里必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轻易把通常意义上那些没有自诩为创造、欺世盗名或打着创造旗号的“幻想、猜测、臆想和捏造”都统统视为“伪创造”。

因为“伪创造”不只是自以为是或主观性的产物,常常暴露了人类智力固有的虚荣本性、说谎动机和掩饰意识,而且经常贴上创造的标签,盗用科学的名分,招摇撞骗,谋取暴利。

二、如何划界 谈及“伪创造”的划定,标准和方法不一。概括起来,可以套用科学的划界标准,主要有:一是依据证实原则,一切创造都必须经受经验事实的证实。凡是能够经受起经验证实的,方可认定为创造,否则只能视为非创造、伪创造或假创造。

通常,实用主义者在创造划界上,坚持效用原则,主张创造的唯一尺度就是看它在实践中是否有效、有用或有所获。二是依据否证原则,这一原则是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用以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创造划界上,人们不自觉地套用了这一划界标准,认为创造不应该用证实或实用的标准,而要用“否证性”标准。但这里的否证性在意思上不同于波普尔的意旨,而是类似于“反证法”。

也就是说,凡是能被事实否定的创造都应纳入非创造、伪创造或假创造。当然,也有人捕捉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或相对主义思想,认为创造与非创造、假创造或伪创造之间并无一条绝对界限,竭力主张允许创造的各种形式共生,更有甚者认为假创造和伪创造与真创造都是创造,没有假创造和伪创造就不会催生真创造,所以无需划定界限。

依据以上的观点,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根本无法判定创造与伪创造了呢?当然不是。总的说来,大多数人在心里都有把创造划界的尺子,这把尺子可以说是“真善美与新而和”。

也就是说,所有创造都必须同时符合真善美与新而和的要求,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造。虽然“真”是科学性创造的最本质要求,但孤立的“真”不足以圆满创造。

比如,创造者的观察记录、报告描述以及创造技法等都可谓真实。但这并非谓之创造,因为单就创造的科学性来讲,创造还必须具备“美”的要求,即创造系统的整体性、要素的协调性、逻辑的自洽性和环境的匹配性;以及“善”的要求:创造性思想的预见性、理论的指导性、成果的实用性、过程的合目的性以及境界的愉悦性。

创造除了“真善美”的科学性要求,还必须突出“新而和”。“新奇”是创造的首要特点,是创造的主要标志,是区分创造性与非创造性的重要标准。

“和”是衡量创造的又一重要标准,“和”不只为表现,也在乎其组合与选择的过程。是不是达到以上要求就谓之创造呢?这还不足以称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仲林教授对于“创造划界”有其独到见解。

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维度定义创造,一是着眼创造成果,即“成物”的层面,外在地、静态地谈创造;二是着眼于创造过程,即“成思”的层面,内外结合地、动态地谈创造;三是着眼创造境界,即“成己”的层面,内在地、本质地谈谈创造。

这三个层次立体交叉,共同铸造“创造”的形象,也只有从三个维度上都符合的才谓之创造。 自此我们却产生了划界的困惑:其一,划界就意味依靠标准,标准叙述是依靠语言和概念,任何言语和概念只要说出,就是依据标准而定,而只要依据一定标准就在割舍其余,那么划界的终极基础在哪?其二,创造总是人们运用知识技能认识和改造着世界,产生物质和精神,是手段也是实践。

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创造进行类的划分,诸如物质与精神、优劣与善恶创造之分等等。

不过,即便我们拥有多种所谓的划分标准,也很难在现实中划定何为创造与伪创造,何为善创造与恶创造。 三、善待伪创造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依据特定的划界标准,结果是善恶不分,是非颠倒,造就了很多“冤假错案”。

“伪创造”在人们的眼中确实背负着多种罪名,也被赋予多种含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很难划定“伪创造”,创造的判决性标准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绝不能轻易抛弃那些所谓“离经背道、不可思议或不合常理的怪象和臆造”,只要它不是明显地欺骗、伤害人们,我们就必须大胆开拓、审慎对待它,更要善待和包容,不要轻易贴上“伪创造”、“恶创造”等标签。

尤其不能将其武断划归“伪创造”而打入“十八层地狱”,让其永不翻身。事实上,“真创造”与“伪创造”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一些一度被极力反对的“伪创造”也并非一无是处,毫无远景价值。恰恰相反,它们常常是新创造滋生的土壤和肥料,是新创造的萌芽、胚胎或潜创造。

创造史上许多被抛弃的“伪创造”、“假创造”和“恶创造”后来都被“平反昭雪”或东山再起,重获新生。因此我们在批判或否定“伪创造”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历史的回复”,防止对新创造、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阉割和扼杀。

四、划界意义 对于创造,人们围绕它的划界问题,大概有四种类型的看法。一种是证实原则支撑下的有界说;二是反思证实原则之后的否证有界说;三是相对主义催逼下的划界消融说;四是刘仲林倡导的立体划界标准。

无论那类划界标准,其自身需要有特定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具备创造相对稳定范式,但并非不可通约。创造划界标准不断演化变换的过程在多方面滋生新的价值。 (一)开拓了世界观 按照我们当下的常识性概括,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是松散的、不成系统的,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世界观的丰富强烈地依赖实践去推进、主观的努力思考。人们拓展创造领域、厘清创造划界标准、整合创造理论必然促逼世界观的延展。

同样,对于创造和创造划界标准的认识也圈定了创造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范围,两者一直保持必要的张力,推动人们的世界观向纵深方向开拓。 (二)启迪了方法论 对于何为创造的思考,人们试图找到建立在扎实根基之上的划界标准。

不断演化的创造划界标准启迪着人们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 1.创造划界标准的演化折射了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创造划界的对象是创造领域。

创造划界观的不断演变加强了人们对创造范畴内涵认识的深化和外延认识的扩展,也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及整个社会以极大的加速度向前发展,促使人的创造领域不断扩大,创造者人格不断完善,创造性思维日益互补,创造性技法快速更新,创造性成果大量涌现,真正进入了“成己成物成思”一体化的创新时代。

探讨各种创造技法、创造模式,挖掘传统文化,复苏先哲智慧,融通中西思维,业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近代以来的传统创造思维,一直强调西方概念思维的确定性、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性,抬高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创造的技法和物质成果,忽视对创造者自身的关怀,忽视创造的“成己”功能,遮蔽了“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

尽管国学热持续高温,国人开始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历史,重温先哲的智慧,使人们获得了并受益于多视角、多路径的问题思考,但中西思维在创造的节点上仍难对接。

关于创造划界标准的讨论,不仅使创造划界突破创造成果的藩篱,跨越创造过程构造的创造境界,抵达创造者改善自身思维的结构框架,而且为人们理解创造本质、体味创造之道、辨识创造真伪、厘清创造脉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