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的创作程序和技法
木雕的创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木雕技术是木工制作和雕刻工艺的结合,包括了木工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家具雕刻技术、工艺品雕刻技术等。传统木雕技术都是以师徒传承和父子口授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木雕创作过程中要经过选材、构思、设计、画线、切割、刨削、雕凿、打磨、上光等程序。
木雕艺术对于木材的要求很高。古代流传下来的木雕作品,如家具、陈设观赏用品、佛教用品及规模形制较大的建筑木雕,材料都首选质地较硬的名贵木材,如紫檀、樟木、花梨木、红木、楠木、黄杨木等。紫檀,也称青龙木,切面呈棕紫色,坚硬细致,古朴典雅,是木雕的珍贵木材。樟木,也叫香樟、红樟、灰白樟、乌肚樟,在多种樟森中尤以黄樟木木质坚韧细腻,纹理清晰,不变形、不虫蛀,最适合木雕。花梨木,又称花榈、降香黄檀,民间称黄花梨,与紫檀相似,颜色如琥珀,现在已不多见。红木,质地坚硬,纹理细密,适合做家具和小件木雕艺术品。楠木,分为水楠木、香楠木、金丝楠木,其中以金丝楠木最为名贵,其木质坚硬、不虫蛀、不腐朽。黄杨木,也称瓜子黄杨,其生长周期长,木质坚韧细密,色泽纯正。
木雕的种类不同,所先的木材也不同,家具、神器、观赏型木雕选用的材料多为紫檀木、黄杨木、红木、花梨木、樟木、核桃木、梨木、松木等。建筑木雕选用的木材多为楠木、柏木、松木、杨木、红松木、椴木、榆木、柞木、楸木、杉木等,这样的选材符建筑力学的要求,也适合装饰雕刻的需要。由于以上这些材料中有的十分珍贵,在一般建筑用材和装饰雕刻中不可能大量使用,因此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用这些木材创作的作品。而选择、使用这些材料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不同部位、装饰雕刻的具体要求和雕刻的技法。我们一般最常见的建筑木雕使用的材料以硬杂木居多,如榆木、柞木、楸木、红松木、椴木、杉木等,这样的选材符合建筑力学的要求,也适于进行装饰雕刻。
关于传统木雕技法,宋代人李诫的《营造法式》按其不同之处分为混雕、线雕、隐雕、剔雕和透雕等五种。这些技法各有特点、各有用途、各有雕刻对象。混雕:即圆雕,使用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有完整的形体,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题材多取人物、动物等。线雕:是一种线刻技术,即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接近于绘画的白描效果,清淡典雅,又适合与彩绘结合使用。隐雕与剔雕相似,都属于浮雕,强调起伏感与层次感,浮雕又分为浅浮雕(又称平雕)、深浮雕(又称高浮雕)两类。透雕:也称镂空雕,有单面纹饰雕刻和双面纹饰雕刻两种,它是将纹饰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这种技法能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间多变的形象,雕成的纹饰玲珑剔透。木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其雕刻技艺比宋代更加细致繁琐,所采用的雕刻方式除了上述技法,还有采地雕、贴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贴雕和嵌雕工艺。采地雕:即剔底气凸雕刻法,又称落地雕刻,它所呈现出的纹饰具有起伏感,层次分明。贴雕:是把所要雕刻的花纹用薄板锼制出来,并进行细致的雕刻加工,然后用胶贴在平板上,贴雕比采地雕平整,并可以使用不同的木材,体现不同的材料质感。
随差雕刻技法的细致和熟练,木雕的工具也逐渐精致多样起来。民间艺人们制造了各种用途、规格的刀具和辅助工具,这些工具用途不同,其形状、名称也不同,有斜凿、平凿、圆凿、三角凿、正口凿、反口凿雕刀、锼弓子、翘、溜沟、敲手等。
传统木雕有严格的创作工艺流程:首先是设计构思,它是由民间艺术家通过实践中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确定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图案,同时决定雕刻的风格和形式。然后根据题材、内容进行雕刻材料的选择,这是重要的一步,它受题材、类型和建筑结构等的制约,这些都要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决定,选好的木材要进行脱水处理。在进行雕刻之前要先画线,即按照雕刻工艺的规律,根据雕刻对象的尺寸大小、题材内容画出草图。在创作圆雕作品时还要先按照草图做出泥稿,然后根据泥稿切出木料,并打凿出粗坯,浮雕的脱地是将图稿轮廓线以外的地铲去,在脱地时要留余地,待完成全部雕刻后再完全剔去地。雕刻实坯是根据作品的形象,把多余的地方雕刻掉,使作品的形象清晰起来。精心修饰是在实坯的基础上对人物脸部五官、肌肉、衣纹以及动物植物的筋脉、毛发等细部进行反复细刻使之完全达到最终的目的。精心修细之后还要用砂打磨,打磨好的作品还要用核桃油等进行打蜡上光,有些浮雕还要进行油漆。最后是为创作好的作品配上底座和装上配件,对底座和配件的要求是比例适当、色泽相称,能很好地起到对作品本身保护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