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纪念室 走近父亲 迈向崇高——纪念父亲吕振羽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7年1月30日,是我的父亲吕振羽诞辰117年纪念日.2016年底,由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总计55万字的<长留雅韵足三湘--吕振羽纪念文集>出版了.在此之前,<吕振羽全集>也于2014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共计10卷600万字,有专著.讲稿.史论.政论.日记.诗词等.这是当代史学史上的一个大工程.两套书我都参与了整理编辑,这也使我对父亲的人生历程.个人品格和学术贡献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父亲在理想信念上矢志不移,在学术上勤奋探索,勇于开拓创新.1921年,他以优异

2017年1月30日,是我的父亲吕振羽诞辰117年纪念日。2016年底,由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总计55万字的《长留雅韵足三湘——吕振羽纪念文集》出版了。在此之前,《吕振羽全集》也于2014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共计10卷600万字,有专著、讲稿、史论、政论、日记、诗词等。这是当代史学史上的一个大工程。

两套书我都参与了整理编辑,这也使我对父亲的人生历程、个人品格和学术贡献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父亲在理想信念上矢志不移,在学术上勤奋探索,勇于开拓创新。

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甲种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之后,又赴日本明治学院学习经济。1928年7月,他来到北平,从事编辑、著书、大学授课。1935年11月,正值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受中共北方局委派,辞去教授职务,赴南京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停止内战、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谈判。1936年3月,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赴武冈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

1941年3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受周恩来指示,辞去复旦大学教授职务,从重庆经广西、香港、上海秘密进入苏北盐城,亲历了新四军反日寇扫荡,在阜宁华中局党校草棚教堂为新四军师团级学员讲课,在油灯下编写讲义。

1942年2月,接毛泽东电召,随刘少奇经山东、河北、山西,历时10个月,跋山涉水,穿越103道敌寇封锁线,终于来到陕北延安。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他主动向党要求,奔赴东北,深入基层,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城市工作,直至新中国建立。

从父亲的经历不难看出,每到民族危亡、中国革命的关键节点,他总能做到坚持理想,挺身而出,不惜舍去个人利益。父亲的挚友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皖变之后而愿往新四军者,谁能不敬佩他的大勇……我觉得,振羽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超乎学界朋友之上。那就是一种英雄气概。”

1928年父亲来到北平后,开始了繁忙的著述与教学生涯,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期间,他主编过刊物,办过进步社团,任过大学教授,出版了两部史学专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和《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这是他学术上的一段黄金时期。我不止一次听母亲说过,那时父亲经常去北平图书馆查阅古籍,带上几个烧饼吃,一呆就是一天。

在生活中,父亲廉洁自持,家风淳朴。

父亲出身邵阳农家,自幼务农。1933年他担任中国大学教授以后,尽管收入不低,除家用外,大部分收入用来买书。他的学生荣孟源教授回忆说:“先生生活俭朴,吸烟和一般大学生差不多,不过是老刀牌和小粉包而已……上课经常是步行。”但遇到有些学生生活困难,他常予以资助。

父亲以教授身份投身革命,一直受到党组织的高度信任和关心。1943年3月,他担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后改任学习秘书);1948年9月,任中共安东省委常委,分管城市、宣传工作;1949年10月,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0年10月,任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东北人民大学校长。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父亲对自己一直是严于律己。到长春任校长后,学校安排了一处楼房。他一看没住,说这房太大,可以住三位教授,只住了一处小楼。1955年他因病离职来京休养,高教部曾安排他住北大司徒雷登旧居(现临湖轩),被他谢拒。

科学院也安排了他的住房。但他不愿增加国家负担,结果用自己稿费买了一处四合院居住。1955年父亲率团赴德开会,后留苏联治病(发现脑瘤)。当听说母亲考虑寒冷要托人带衣服,他一再写信阻止,说“党内像我们这样的干部多得很,能有机会到苏联治病,就是党的极大关怀和照顾,千万不要去托人这托人那。”

父母亲一贯生活节俭,对子女也是如此,两个姐姐上大学,每月只给几元生活费。但对国家需要、同志间有困难,他会尽力去帮。1951年6月,为支援抗美援朝,他一下捐出历年稿费近4000万元(注:为旧币)。1952年他去上海开会,组织上发了300元补助。他让母亲分给乡亲用。1960年后他到中央党校任教,党校配了专车、专家住房、公务员,听说公务员爱人没工作,每月给他二三十元帮助。

父亲收入较高,来京时每月工资380多元,后减为350多元,学部委员津贴100元,加上母亲150多元,合计有600元左右,还有一些文稿收入。但家庭每月开支控制在100元,很少添置衣服,也从不下饭馆,遇友人来,至多去外边买两个菜。其余收入主要用于买书,资助老家亲友。他常对我说:“我出身湖南农村,能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很不错了。”

父亲酷爱藏书,他曾对我说:“我买书主要是为了工作与研究的需要。我如果不在了,就留给妈妈用。她不在了,就把它们交给国家。”经过多年节衣缩食,父母亲收藏的图书蔚为可观,总计25000余册,其中元、明、清古籍善本、抄本、碑帖不少。如元刻本《大宗地玄本论》、文澜阁《四库全书·甫里集》等。不少书都留下他批点、圈阅的字迹。

父亲不喜交游,除了外出开会、教学,总是在家看书、写作。他60岁后的计划是撰写《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近现代中国通史》,后因受迫害而未能实现。

父亲是1980年7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的。1986年母亲遵照父亲遗愿,将所有藏书、四合院(19间住房)无偿捐献给吉林大学。1991年,她又把珍藏的明代宋旭《藤黄吉利图》、张瑞图书法计12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父亲、母亲都是平凡的共产党员,但他们身上体现了真心爱国的社会价值观。

光阴荏苒,父亲去世已36年了,但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心中,父亲就是一座崇高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