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明美术随笔》读后感
《熊秉明美术随笔》内容概要: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熊秉明的书便是如此。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应读一读熊秉明……
《熊秉明美术随笔》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我知道熊秉明先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2001年春天,刚一进院儿,就看见那里赫然立着一尊铁质的鲁迅先生雕塑头像,手法极简约,简到了不能再简,一只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把胡子,但是像极了鲁迅先生。
我被震惊在那里,感动慢慢向我袭来,我不知如何是好,一直到我看了雕塑的作者写的书:《熊秉明美术随笔》。一九三六年,熊秉明十四岁,在北京燕大附中读初中三年级,十月的一天,国文老师走上讲台说了一句“鲁迅先生逝世了”,课堂的空气立即凝结为沉重的静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先生为他们讲授了《野草》和《题词》,《祥林嫂》、《孔乙己》和《药》。陡然间,他好像成长了一大截。中国现代文学馆迁址芍药居盖新馆时,要做十几尊作家雕像,馆长舒乙先生决定鲁迅像由熊秉明先生来做。
鲁迅像是熊秉明先生艺术上的巅峰之作。熊秉明(1922-2002),云南人,父亲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一九四七年熊秉明留学法国,第一年学哲学,第二年改学艺术,主攻雕塑。
一九六二年起执教巴黎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一九八三年获法国教育部棕榈骑士勋章。在西方滞留时间长达五十余年。《熊秉明美术随笔》,用极好的文笔讲述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你说得清书法是什么吗?《随笔》说,书法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们总是有书写的欲求,它是我们最后的寄托,也是我们自我认识的镜子。杨振宁先生是熊秉明先生的发小儿,他看鲁迅雕像,围着作品转了十五分钟,思索良久之后,他突然说:我感到惊心动魄。
我在当当网上一共买了四本《熊秉明美术随笔》,我自己的那本已经写满了我的感觉,其他的推荐给朋友,友人问是不是非得看这书,我说:“非得看。”……
熊秉明美术随笔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每次坐火车出差,我总是会带上一两本书慢慢看。不知不觉间,一本书就陪我度过了漫长的旅途。也许是因为火车有节奏的摆动强化了阅读的效果,每次这样的火车阅读总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最近一次的深刻感受来自于《熊秉明美术随笔》带给我的想象空间。作为雕塑家的熊秉明并不为我所了解,我对他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的一本《关于罗丹--日记抄译》。那种非常放松平和的文字带给我的感受经过了10余年依然难忘。
后来这本书被一位画家朋友借走了,从此不见了踪迹。我想对他来说可能更有意义,也就不去追要了。后来了解到熊秉明先生曾在国内组织过一次书法讲习班,并出过一本《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直想寻来一读,可是遍寻无果,心中耿耿。
所以拿到这本《熊秉明美术随美》时,心中竟然涌起难得的兴奋。此书的一部分其实是熊秉明先生的学习笔记。大多完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他20多岁赴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学习雕塑期间。
他对罗丹雕塑的沉迷与喜爱在这些文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青春吗,本就是适于狂热与崇拜的。但是我却看到在这些只言片语的文字中一个热爱艺术者的理性思考与自我梳理。他的艺术学习可以说是从罗丹这个点进去,延及诗人里尔克、罗丹情人克劳岱尔,再延及达芬奇、毕加索及西方美术。
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这一点是最难得的。今天我们的学习往往是浅尝辄止却又急于发表意见,缺少的恰恰是这种一点一滴的积累。此书的另一部分是他写的评价文章。
既有对于吴冠中、黄苗子、潘天寿等的评价,也有对于世间至情的感怀文字,更让我惊奇的是竟然有对余光中和顾城诗歌的专业评论文章。评论文章《为冠中画作序》让我眼前一亮。如今的评论文字大多偏僻枯涩,语焉不详,让人味同嚼蜡。而熊秉明先生此文,却如同一篇美文,写人写画写情写意,读起来轻松闲逸,却又处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