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的丈夫杨伟成】新书纪录钱瑗生活 继子撰文补正《我们仨》
核心内容:钱瑗的丈夫杨伟成,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瑗于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生 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 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病逝,终年59岁。
钱瑗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是中国学界德高望重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女儿。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她为人刚正。逝世后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缅怀。
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这话并非虚言,钱瑗离世8年,钱瑗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币,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好友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
第一任丈夫王德一:
王 德一的大学同学黎虎在《我们的钱瑗》中,专门撰文对媒体上曾经刊登的有关钱瑗与王德一婚姻的不实描述进行了补正。黎虎说,钱瑗与王德一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 书时认识的,当时两人都是学校美工队的成员,负责画画,并且都非常有才情。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文革初期,在钱瑗的主动示意下两人确定了恋爱 关系。
1968年初,两人结婚并搬入了历史系单身教师宿舍。婚后钱瑗夫妇俩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王德一与钱钟书、杨绛夫妇的关系也非常亲 密,杨绛还亲手帮王德一理过发。可文革时期,王德一却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终不堪其辱在自己的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上自 杀身亡。王德一去世后,钱瑗便搬出了北师大历史系的集体宿舍,回到了娘家与父母住在一起。
第二任丈夫杨伟成
王德一去世后几 年,钱瑗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直到1974年,钱瑗才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此时,杨伟成与前妻的儿子已经18岁了,当上了继母的钱瑗用自己 的爱心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爱。在《我们的钱瑗》中,她的继女、继子分别撰文深情回忆了与母亲钱瑗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
两人 在文章中同时回忆了在钱瑗生病前的“温馨周末”,那时候每到周六,钱瑗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 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钱瑗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为了不跟子女们产生代沟,每当没时间看电视时,钱瑗就会提前看 好电视报,然后“一本正经”地与子女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我们仨》出版之后,因为书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曾经引发读者诸多猜测,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在《我们的钱瑗》这本书中,杨绛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撰文讲述了钱瑗的这段婚姻始末,
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黎虎在《我们仨里的钱瑗伉俪事略补正》中纠正了《我们仨》中杨绛将钱瑗前夫王德一错写为“王得一”的事实,杨绛对此特意写了一篇回应的文章。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文回忆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
钱瑗生前好友、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钱青教授认为:在《我们仨》里没有提及杨绛的两任丈夫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杨绛与钱瑗都是不愿意把隐私暴露给大家的人,尤其是宁愿回避一些具体的不愉快的事情。
对于一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却未成为名师的女儿钱瑗,杨绛痛惜“钱瑗这‘可造之才’未能成才,‘读书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但“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钱青说对钱瑗的印象就是她的业务特别好,对于教学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钱青回忆道:“她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她得了骨癌,我不相信她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我们见到她时她却根本不提,不想让大家难过。”在外人看来,钱瑗拥有世上最有学问、最有才情的父母,钱青认为钱瑗对此并未感到压力,她只是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求知欲特别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