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他人眼里 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读《身份的焦虑》
人本质上是空虚的,没有外界的激励人便会失去其灵魂的重量,外在表现为对身份的焦虑,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欲壑难平的煎熬等等。人相当于一个容器,自古以来人就深知这一点,因而开始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对身份的渴慕,对权力的崇拜,对知识(不是智慧)的渴求无疑不是人主观能动改造世界使之适应的结果。而改造本身也充满了这一种意味。改造是个缓慢的过程,几乎可以用进化来代替。但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人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同样我也不能同意卢梭所谓的最原始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的观点。
但我以为,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在漫长时间的改造行为本身证实了人空虚的本质,也不断地用自己所谓的成就去填补空虚的灵魂这一事实。
在这样一个被主流价值观左右的世界上,人对自己的认识前所未有的建立在世俗评价的基础上,被“大多数人的意见”所摆布,而早已有人指出这是愚蠢的另一种面目。因此人在不断的欺骗自己,缘何?这是因为人空虚这一实质导致了人对自我的认识失去了本该首先拥有自我衡量的支点,于是摆布就这样发生了。这显然是个不断重叠的过程,循环往复,流转不止。
我无意对人的空虚持有褒贬的评价,我也没有无聊到要遁世或轻生。我始终相信人可以寻求一种重新自我认识的方法,让我们返璞归真的方法,让我们灵魂的支点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这里我将考察一个古希腊词汇,他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走得越来越远---哲学。没错,关于哲学这个词语的组成是由两个词根,爱与智慧构成。我以为本质的内核就该用本真的基础来解答。那便是爱与智慧。
人对爱的理解实难完整,因为人通常只注意其最关注的事物。在歌德的少念维特心中,爱显然是指爱情。在法国绅士(基本上他们谈吐优雅,空洞,做着猪的思考)的眼中爱可以是别人对其身份学识的尊重。亲爱的崇英人士伏尔泰先生显然为能的到英国绅士的爱而极尽乖戾之能事,各位的母亲可能做了一辈子好人,无私的爱着丈夫儿女却说不出一句大道理。
由此可见,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前提下渴望的爱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爱不求回报因为其爱的性质决定了爱的过程本身代表着一种认同,比如母爱。
而有些需要回报的爱显然需要外在的激励。但这两种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得到一种认同。我以为最本真的爱是对其爱这一行为本身的自我主观上的认同。爱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同样也是人的基础情感。
世俗的偏见让这样的爱暗淡了光彩蒙上了灰退居于一块隐秘的地方。更多的是渴望得到回报的爱(不该用“爱”来定义)。这隐含了人对身份的焦虑,于是问题又回到最初的命题上---空虚本质。也因此这样的爱大多消失于片刻,也流于狭隘。
我们对这种爱的患得患失感进一步让我们的空虚被放大,填补它的唯一途径便是追求最本真的爱,对行为本身的认同总是比为寻求别人的认同来得可靠,也更无私更伟大。我们也要明确我们声称爱对方,是不是仅仅出于对爱的渴望,而不是爱。
即我们在心理上仍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并害怕付出得不到回报的结果。扪心自问,认真体悟,勇于付出,在得不到别人的回应的时候莞尔一笑,不放弃,不强求,足够的宽容,博大的怜悯,感恩的心等等构成了爱的本质,虽然在爱的本质这一层定义上仰赖于人的普遍认识可能并不可靠,看也不能将之简单归于叔本华所谓的”生命意志“里。
如果说爱是一种解决的途径,那么智慧就是第二种。苏格拉底对于真理的孜孜追求已成为一种典范,他认为真理埋藏于交谈之中,普世原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的。它通过智慧的推敲别人的话语尽而得到了真理。扽与严同样具有欺骗性,柏拉图的”对话录“也可能因为冗长的对话而偏离了真理的本质,而仅掠其表而未深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