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长女重返遵义】回忆浙大西迁岁月

2018-03-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潭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还为贵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苏德晶老人虽已85岁高龄,但身子骨硬朗,走在湄潭西来庵(当时浙大师生郊游处)的青石梯上,步履稳健.每到一处刻有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潭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

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还为贵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苏德晶老人虽已85岁高龄,但身子骨硬朗,走在湄潭西来庵(当时浙大师生郊游处)的青石梯上,步履稳健。每到一处刻有浙大史的青石碑前,她便驻足仔细查看,寻找着儿时的记忆。她是著名数学大师苏步青的长女。

1941年,她和姊妹及母亲来到遵义,当时苏德晶才12岁,在遵义住了一年后,又随父亲去了湄潭,直至1946年才回杭州。此次,北京雷禾传媒、遵义市广播电视台及湄潭县委宣传部联合拍摄5集纪录片《湄潭旧事》,苏德晶借此机会回到第二故乡,不仅在这里找到了童年的身影,更是感受到了父亲当年的不易。往事历历在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1937年9月,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西天目山上课,同年12月全部迁往浙江建德,这就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第二次迁往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往广西宜山,第四次迁到了贵州。

举校西迁时,父亲接到一封加急电报,说我外公松本病危,要他和我母亲松本米子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他却让母亲独自回去,说他要留在祖国,最后母亲也毅然留下。苏德晶老人回忆说,浙大西迁到建德时,母亲生下了三弟,不能再随行,父亲把他们送到了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竺可桢校长特批了一笔路费,并给母亲特签了一张免检证,途经都匀、贵阳,才顺利让他们来到了遵义。

浙大回迁60多年后,苏德晶老人不仅还听得懂遵义话,而且还能说一口地道的湄潭话,记者与之交流备感亲切。老人说:我们共8兄妹,凡西迁到遵义的兄妹,平时交流大多说贵州话。可见那段岁月,那段经历,对他们影响之深。

通过和苏德晶老人交流,记者得知,当年来到遵义,她和父母及三个弟弟就住在官井附近的茅草房,茅草房前有一块空地,父亲就在此种菜,自给自足减少家中开销。茅草房旁边有一些石墩,成了他们兄妹玩耍的地方。生活虽然艰难,但我们过得很开心。老人告诉记者,那时他们的邻居是物理系教授竖星博,竖教授对他们一家人很关照,手里随时拿一根文明棍驱赶路边的野狗,孩子们总爱围着他身边转。

那时候母亲还常常在官井为全家洗衣服。此行先到官井,老人说:如今官井还在,只是没了青石板。当时除了在遵义职大附中上课外,最喜欢到那个老图书馆去看学生打篮球。半年过后,竺可桢专门为苏步青解决了搬迁费,浙大迁往湄潭。

在苏德晶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湄潭县城外有一道城门,由于是最后迁到,他们一家人只能住在城门外的破庙里。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庙叫朝贺寺,和他们做邻居的是著名生物学家罗宗洛,两家人非常熟悉。

父亲整天忙于工作:上课、搞科研,晚上***到深夜;母亲忙于带孩子、做家务。好几次半夜醒来,她都看见父亲还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写***,母亲则在一旁补袜子或衣服。

在湄潭生活五年,时光荏苒,在老人的记忆中,父亲把烟戒掉了,唯一爱好就是每天喝一点儿白酒。在湄潭,苏步青的妻子还诞下了一对双胞胎,但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去世一个。由于家里孩子多,一家人生活比较艰苦,仅靠苏步青的工资,难以糊口。

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后或休息日,就赤脚开荒种菜。一天傍晚,竺可桢校长来到他们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妻子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他发现苏步青家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其因。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

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经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的大女儿苏德晶和大儿子苏德雄破例吃在学校,住在家里。

虽然是数学教授的女儿,苏德晶笑说自己数学并不好,在湄潭,她从初中读到高二,数学、物理曾不及格导致留级,父亲的学生每星期还专门来给她补课,不过她始终没有继承父亲的数学头脑,但父亲从未大骂过孩子,特别是在学习上,父亲最多只用手在孩子头上敲一敲。

回忆起过去,苏德晶老人话语中带着激动。她说,当时在县城根本看不到自行车,牛车也很少见,都是手推车。不过,她最难忘的是湄江河,当时洗衣服没有肥皂,只有皂角,母亲拿着锤衣棒和皂角到河边洗衣服,我就帮忙带妹妹、弟弟们在河边钓鱼,母亲总是呵斥他们不准下河。

说到这儿,老人眯着眼睛笑了,仿佛又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说:小时候弟弟们很顽皮,根本不听母亲的话,母亲洗完衣服转身走后,他们就全部下河疯耍,回家后皮肤晒得黝黑,准挨骂。

西来庵离湄潭县城仅几公里,浙大在湄潭七年时间里,那儿一直是浙大师生郊游的地方。

苏德晶老人来到西来庵,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视许久,似乎在找寻父亲的影子。在西来庵内,有一间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和湄潭吟社。在陈列馆内,分布着浙大部分师生资料和部分科研项目成果。苏步青在湄潭期间完成了《影射曲线概论》、《微分几何学》论文。

老人在许多展出的相片前辨认老熟人和她的邻居们,特别是在一张老相片前,她眼眶湿润了。原来,这是一张他们一家人在湄潭朝贺寺门前的全家福,居然还能见到如此珍贵的老照片,她不尽感慨万分。

走到隔壁的湄潭吟社,老人告诉记者,许多人都只知道父亲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作家和诗人。在湄潭期间,苏步青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使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漫誇桃李遍天下,更盼光风润大千。这是父亲82岁时写的一句诗,那年他退居二线,他的学生已经有许多许多,国内国外的,真正是桃李遍天下了。苏德晶说,父亲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数学。他早年留学

日本,博采众长,别开生面,在仿射空间曲面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早期中国学习现代数学并作出卓越贡献的突出代表。父亲年逾八旬之后,仍然关心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有人曾开玩笑称父亲苏步青为数不清,指的是他的学生数不清,实际上,父亲更注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假如不西迁,浙大就没有了,原以为父亲早被历史遗忘,但现在发现湄潭县政府对浙大求是精神依旧如此弘扬,让我感动。再次来到第二故乡,苏德晶老人还带来了父亲的亲笔书法《咏琵琶绝句》,并将它赠送给了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永久收藏。

1902.09.232003.03.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力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曾任多届全国***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副***和民盟中央副***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