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恩的子女 “石油赤子”康世恩的不了情
知道石油工人王铁人的人大都听说过康世恩这个名字。他曾是建国以来受记大过处分的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人,也是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受敬重的“石油赤子”第一人。这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那么,现在让我们走近他——
他把浓浓的亲情、乡情深埋心底
1946年夏日的一个中午,身为晋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与离别10年的儿子卫平团聚了。上次见面时儿子才刚刚1岁,康世恩正在清华大学读书,因为得知妻子逝世,赶回家乡河北怀安群山
这次他们父子能团聚,纯属偶然。4月的一天,他的一位远亲在县城看到《晋绥日报》上登载的“黑茶山事件”——叶挺、王若飞、秦邦宪等人飞机失事,负责处理这一事故的人员中有个叫康世恩的。他把报纸拿回家交给康世恩的三弟。三弟认定报上的康世恩就是亲哥哥,马上按报上的地址给康世恩写信,告知卫平的情况。于是,康世恩想方设法把儿子接到了身边。
康世恩的夫人杨华甫看到他们父子团聚的动人场面,禁不住流下了热泪。1936年参加革命前,16岁的杨华甫已是山西朔县完小的校长。她心地善良,很懂得孩子心理。杨华甫和康世恩1939年结婚以后一直没生育,这更加深了她对小卫平的感情。小卫平从杨华甫那里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把她视同生母。
那时,曾有过这种说法: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后代幸福。康世恩夫妇就这么一个儿子,按说该让从小受穷受苦的儿子享享福。但康世恩却认为,后代要有本领,就必须学习,也要能吃苦。解放后,康世恩曾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
那时,卫平在北京住校读书。康世恩多次到北京出差,但只带儿子看过一次电影,上过一次小饭馆,游过一次故宫,进过一次商店。卫平高中毕业要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了,康世恩特地领儿子去买了一条毛毯,说南京冬天不生火,很冷。他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多读书。
后来,康世恩调到北京,儿子也转业回来。卫平因为所学专业一时难以找到对口单位,在家等待通知。照说,身居高位的康世恩要为儿子安排个工作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可他就是不开口,让儿子等待组织安排。同住一个大院的余秋里认为卫平这么呆着不好,于是主动帮忙,让卫平进了石油部下属的一个研究院。
“文化大革命”开始,康世恩在劫难逃。卫平不过是研究院小小的保卫科科长,也遭陪斗。1967年冬的一天深夜,卫平在被揪斗后突然失踪了。康世恩、杨华甫四处打听没结果,老两口心如刀割如锯扯。后来他们母子终于在被揪斗的台上见面了,但由于在造反派严密监视下,他们彼此没有说一句话,惟有让泪水默默地流……
1993年4月中旬,74岁的杨华甫在即将走完一生旅程的时候,握着急匆匆从巴基斯坦赶回来的儿子的手久久不放。康世恩在一旁端详着共同战斗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伴侣,也悲痛地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放。
康世恩自当年安顿完结发妻子的后事之后,就一直没回过家乡。但他很想念家乡,那里的一草一木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可他却始终没有回去看看的打算。他私下对儿子说:“我一回去,家乡不会不接待,村里乡里兴师动众的。还有,家乡有困难,若提出要点油要台车,我办不办?”此外,他还有难言之隐:祖父靠从内蒙古往保定一带贩运牲口维持生计,晚年置下一些土地,年纪大了干不动后,雇了几个长短工;父亲在县城教书,曾在县教育局任职;土改时,他的家庭成分被定为地主;如今自己身为国家的副总理、部长,回去会不会给“地主家庭”光宗耀祖呢?为此,他连母亲去世也忍痛不归。
后来,家乡人寄来了一张墓地的照片,康世恩一眼就认出了那是结发妻子的坟,他告诉儿子说:“这就是你妈的坟。”
康世恩的家乡实在贫困,没有可通车的路。县里想找有关部门批准建个化肥厂,修条山区公路,找康世恩帮忙。康世恩几经考虑后帮了忙。后来,他家乡开发了一种油田紧缺的钙质膨润土,还出口到美国与澳洲。这件事让他心里很高兴。
康世恩逝世后,康卫平和妹妹(康世恩的养女)把父亲的17000元稿酬捐赠给了父亲的母校田家庄小学。如今,田家庄小学经过中国天然气石油总公司多次关怀,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山里边,怀安更是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大道。
他对王铁人感佩有加,既是铁人的最高领导又如亲兄弟
康世恩从1949年出任玉门油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代表起,几乎半个世纪没离开过石油。
康世恩与王铁人的感情非比寻常,他总是亲切地叫王铁人为“老铁”。
一天,王铁人因劳累过度在井场边睡着了,突然觉得有人推了他一把。他大吼了一声:“一边去!”随即,他听到一阵熟悉的哈哈大笑声,立时揉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弹了起来,不好意思地挠着脑袋
1970年5月,王铁人在京又一次受到周总理接见,此时,他胃病复发到医院检查,结果竟是“胃癌”。周总理立即批示让王进喜住进301医院。康世恩闻讯焦急万分,多次到医院看望,并亲自联系了好几位著名中医会诊,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医治。可这一切都没能挽留住王铁人的生命。
王铁人逝世后的多年里,康世恩对他仍感怀不已。在王铁人逝世后的20多年中,康世恩对他的家属始终关怀备至。王铁人的妻子王兰英后来患上糖尿病来京求医,适逢301医院床位紧,康世恩便亲自给院长写信,王兰英得以住院诊治。一个月后,王兰英病情好转要出院了,康世恩又派人把王兰英接回家中,与夫人杨华甫一起陪王铁人的妻子、儿女们吃饭,嘘寒问暖。王兰英离京回大庆时,康世恩还用专车把她和她的儿女送到火车站。
他是迄今国务院副总理受处分的第一人,但他同时又获得“石油赤子”的赞誉
1979年11月25日拂晓,渤海湾风急浪高,突然一排几丈高的大浪涌来,几十吨重的一艘石油钻井船翻了,72人顷刻沉入海底。这就是震惊国内外的“渤海二号事件”。
当时主管石油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康世恩对这起重大事故极为震惊,他及时果断地向有关部门作出指示,令全力查清事故原因,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那些日子,康世恩悲痛之余,时时思索事故的诸种因素。
1980年8月25日,康世恩列席了党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会议在研究“渤海二号事件”时,认为康世恩负有直接责任,决定给予他记大过处分。康世恩成为了我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受记大过处分的第一人。
这天傍晚,康世恩回家一反常态,不和任何人打招呼,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脸色蜡黄。卫平感到父亲有事,忙问:“爸,你咋啦?哪儿不舒服?”康世恩伸出手来,有气无力地说:“今天心慌,你给我号号脉。”卫平一号脉就吓了一跳,那脉搏在停停跳跳的。卫平急了,要叫人送他到医院。康世恩摆摆手,
1981年初,我国石油工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原油产量趋于下降,再不采取措施后果严重。国务院为解决石油“滑坡”的局面,考虑调康世恩回石油部兼部长。康世恩当时因“渤海二号事件”刚刚受到处分,思想上有压力,身体状况又不太好,但面对严峻的局面,他不顾个人得失,毅然主动提出回石油部工作,要力挽狂澜,扭转颓势。要知道,他这可是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上退到部门工作呀!而康世恩坦然地下来了。
同年,在第五届人大代表提案的呼吁下,沉船被打捞上岸,基本查清了翻沉的真实情况:经科学鉴定,确认不是石油部的责任事故,而是该船体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1982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鉴于近两年康世恩同志在石油工业部的工作卓有成效,国务院决定撤销对康世恩同志记大过的处分。”
襟怀坦白的康世恩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把国家利益和组织决议放在第一位,虽背上了处分,但他仍抱病上阵,从不气馁、不松劲。他在油田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生产1亿吨原油的包干方案。
康世恩一工作起来就进入忘我境界,眼前和心里除了工作外,一切都淡出了。有这样的小插曲。他主持半天会也不上厕所,回家一进院子却直奔厕所。杨华甫这时会说:“你就这么顾家?连泡尿都舍不得尿在外头!”康世恩的家人都知道,他办公室的灯光每天总要亮到午夜。
康世恩关心工人、爱护工人,他再次到石油第一线时仍像当年一样和工人在一起。一位老工人患有肝炎不敢和康世恩握手,而康世恩却主动上前拉住他的手。有陪同的干部提醒康世恩,康世恩却说:“我就不信握握手就会没命!”
老工人也许不知道,眼前的部长不久前曾与死神恶战并战胜了死神——他1985年因患膀胱癌住院并战胜了癌魔。
在康世恩和石油系统各方面同志的努力下,第二年石油生产形势就出现了新的生机,产量开始稳步回升,后备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石油工业改革方案也一项项随之出台。康世恩为中国石油工业立下了新功。
康世恩后来任国务委员,退居二线后又先后任中顾委常委、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1994年,癌魔再次向康世恩袭来。身卧病榻的康世恩面带愧疚地对儿子说:“我这一生,只知道工作,到死也没给你留下任何东西。”卫平含泪安慰父亲:“您不要考虑这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一次,卫平扶着父亲去厕所,父亲说:“我快不行了,可还有两件事情想做:一是还想去大庆,他们的薄层采油搞得好,我想去看看;二是我想回老家去看看,出来60多年了,我老不回去也不见得好,毕竟那是我的乡土嘛!”
康世恩弥留之际,用力睁开眼睛,手微微颤动。卫平及工作人员知道他有话要交代,急忙拿来纸和笔。老人艰难地写下了一个歪歪斜斜的“油”字,笔突然从他手中滑落——他怀着深深的不了情走了。
石油战线的人忘不了康世恩,称他为“石油赤子”。